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匯入穿越市中心邕江的18條城市內河之一,由于受上游面源污染、河道擁窄、沿途排放口管理失序等影響,河水水質長期處于劣五類,成了名副其實的城市黑臭水體。
在此之前,雖然有多個規劃設計單位、環保工程公司都與南寧市接觸過,各種前期投入和試點工程投入了不少資金,但治理效果并不明顯。廣西南寧市政府決定采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建設整治那考河。社會資本以PPP模式參與到“海綿城市”建設中,在廣西得到了有益嘗試。
四兩撥千斤 撬動百億“海綿經濟”
2015年4月初,首批16個國家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目錄公布,廣西南寧市以評審總分第一名的成績獲得試點城市建設資格。
據了解,2015年—2017年,南寧市擬投資95.19億元,打造總面積為54.6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示范區,建設200多個示范項目和項目包,以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實現綜合生態環境效益。
毫無疑問,未來廣西“海綿城市”建設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根據2014年底財政部下發的《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南寧可獲得國家“海綿城市”補助資金15億元,同時根據財政部建設“海綿城市”鼓勵運用PPP模式的要求,還可獲得1.5億元的國家獎勵資金。
但來自住建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海綿城市”建設每平方公里投資約為1億元—1.5億元。相較之下,中央財政補助力度有限。
錢從哪里來?面對著近百億元的“大蛋糕”,南寧市開始了“分蛋糕、吃螃蟹”的第一步。
今年2月,南寧“海綿城市”試點項目——南寧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園段那考河 流域治理PPP項目正式簽約,這是國內首個集流域治理、“海綿城市”于一體的PPP項目。該項目合作期為10年,政府以按效付費的方式,通過績效考核逐年支付流域治理服務費。
“采用PPP模式進行城市內河流域綜合治理,是個新生事物,對于創新環境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南寧市財政局副局長吳廈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就目前來看,成效還是相當明顯的。”
通過利用PPP模式和財政部補助資金,探索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目的,帶動整個城市“海綿經濟”產業鏈發展。南寧的探索之路還在繼續。
政熱企冷? 找對方式社會資本不差錢
PPP模式的直接好處是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效率,客觀上緩解財政資金壓力,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需求,更為關鍵的是轉變政府角色,從直接投資人轉為監督人,并按績效支付建設及運營補貼。
但PPP項目期往往長達一二十年,甚至更久。雖然政府的前期投入并不大,但政府和企業在未來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正是PPP模式能否科學發展的關鍵。
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地方金融處處長劉逸云認為,社會資本參與度高不高,首先要看政府是否有好的項目提供,其次是否有好的軟環境,政府服務是否跟得上。
“政府必須擺正觀念,要明白社會資本進來的目標和政府目標是不同的,社會資本的目標就是賺錢,如果項目的收益高于目前市場平均收益水平,肯定就有人進來。”劉逸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