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新論·把脈城市:城市更新需要社區復興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2-18  

        舊城更新,讓人逃離了與鄰居擠在一個灶間燒飯的黏稠關系,同時也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和欣賞。而這正是個人獲得存在感、獲得肯定的主要營養。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幾百萬居民離開故里,上千萬居民遷入新居。如果說,這是城市更新的全部圖景,社會學家一定會抱有疑問:城市更新是否只是物質環境的更新,或城市空間的改造?空間聚集的現代“小區”,能否替代人文交往密切的“社區”?

        完整意義的城市更新,理應包含環境更新與社區復興雙重目標,社區復興關系社會的發育和社群生活的開展。大拆大建,拆掉的不僅是磚瓦,更有幾十年的鄰里聯系;遷入新區的市民,獲得了空間的舒適性,擁有了住宅的自足性和私密性,卻損失了日常生活的社群互動性。一些地方干部大干一場的抱負,多體現在建大高樓大馬路和大綠地,而忽視城市更新的社會議題,也是其來有自,但這不能成為長久無視社區建設的理由。

        社區在哪里?住在一起并不自動成為社區,只聽開門聲不聽敲門聲的住區,能讓人生出與之休戚與共的“社區感”嗎?只有社會性和空間性的內在結合而促成連續的社群互動的地方,“社區”才名至實歸。舊城更新,讓人逃離了與鄰居擠在一個灶間燒飯的黏稠關系,今天不再有鄰家小孩的勾肩搭背、嬉戲追逐,也很少女人間的飛短流長與暗中較勁。確實,人際間的恩怨互動,有時不免煩人、不免喧囂,但如果沒有了,也失去了本源意義的“社區”。人與人之間的分享和欣賞,實是個人獲得存在感、獲得肯定的主要營養。

        何以復興社區?我們需要環境的物質性改善,更需要親切的空間尺度,以方便發生人際遭遇、發展人際互動。封閉的城市快速路、門禁小區、與生活社區甚少互動的大廣場等,都在減損城市空間的社會有機性。社區復興,是在一個符合人性需要和對人有善意的社區空間里實現的,恢復或重塑環境的社會互動性,乃社區復興的空間條件,也是環境更新的題中之義。

        社區復興,主體是社區居民。當年輕人與同伴結成跑團,把跑步做得風起云涌時;當大媽與老姐妹走出家門,把廣場舞跳得熱火朝天時,我們是否意識到,這既代表著改革開放后個人自主生活的興起,也代表著個人活動的集體謀劃和實踐。青年跑團和廣場舞的民間組織化,是全新的社會動員,代表著社區復興的主體力量。獲得個體存在感、重塑社群歸屬感,是社區之所以為“社區”而不是“小區”共同體的要義所在。

        社區復興,復興的是一個人們彼此發生真實而持續互動的生活世界。習近平總書記在定義現代化城市時,給出了三個定語: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離開了人在城市中健康多彩的社區生活,哪一個都無法實現。城市更新,房子該拆、該改的,還是要拆要改,而作為社會人,我們真正心疼或珍惜的,比如在上海,是與石庫門生活在一起的悲歡離合、心理感受、生命見證;是由石庫門的格局和尺度而鋪展開的人與人的恩怨接觸和人情往來,今天讓我們失落的是這樣煩人的恩怨接觸也不可得了;是石庫門這種熟人世界教化人性和發展人格的社會化力量和機制。社區復興的正是一個可教化人發展人肯定人的熟人世界。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