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長期以來,成都市堅持將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貫穿城市發展的全過程中,在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上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近日,《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2025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發布,未來十年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藍圖全面呈現。根據《規劃》,到2025年,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由體系建設向融合發展的深化,生態優勢轉變成競爭優勢,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城市價值全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全面增強。同時,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方面,《規劃》更是明確了具體指標:到2025年,成都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以上,PM10和PM2.5年均濃度分別小于9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
今年成都市將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記者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將通過7大任務共40項具體舉措,來勾勒生態文明“路線圖”,在今年要實現國土開發強度控制在22.49%,單位GDP能耗繼續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減少,PM10和PM2.5年均濃度達到省、市政府年度目標要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8.7%、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51%等,共18項目標。
一線·“開局”實景圖
成都大熊貓國家公園年內啟動建設
目前已形成初步方案
作為生態建設的“重頭戲”之一,目前,成都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已形成初步方案,年內啟動建設。
記者了解到,成都大熊貓國家公園擬規劃形成“一帶、兩區、一基地”的空間結構,建設面積約為1616平方公里,建成集科學研究與物種保護、大熊貓野化放歸與種群復壯、公眾自然教育、獨特旅游體驗和社區發展等功能于一體的、“世界頂級、全球唯一”、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保護的國家公園。
“一帶”區域范圍為龍門山大熊貓生態保護帶,包括野生大熊貓保護區(含鞍子河、龍溪-虹口、白水河、黑水河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大熊貓棲息地恢復區,該區域范圍內的功能分區包括嚴格保護區和生態保育區。“兩區”包括:大熊貓野放過渡訓練科研區及國際高端生態教育旅游體驗區;熊貓國際都市休閑度假區與熊貓國際創意文化產業區。該地域范圍的功能分區含游憩展示區和傳統利用區;“一基地”即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據市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都要在現有基礎上進行擴建。而現“野放中心”將擴建至8平方公里,建成“中華熊貓谷”。
青龍湖一期工程粗具雛形
今年還將開工建設江安湖、北湖等5個水庫
作為成都市環城生態區“六庫八區”生態湖泊水系之一,青龍湖一期工程已具雛形,剛剛面向市民開放。湖泊、濕地、林地、草地、耕地……經過十年生態封育保護,青龍湖區域生態優良,幾乎數步一景。
設計人員介紹,基于青龍湖區域良好的生態本底,一期劃分出靜態保育區和動態活動區兩大區域。湖區景觀設計最大的亮點是以多品種、多層次的濱湖四季特色植物,形成“月月花不斷,四季景不同”的觀賞效果。
目前,青龍湖二期建設已經啟動。記者了解到,庫區面積5700畝,水面為2500畝,待二期區域呈現,它將成為環城生態區內最大的湖泊水庫之一。不僅如此,今年,成都將實施生態文明建設2025規劃年度計劃,包括開工建設江安湖、北湖等5個水庫,建成中和濕地等3個濕地公園等。記者了解到,今年待關于“六庫八區”的國家小型水庫批復下來后,將全面啟動建設,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形成環城生態區有水、有田園、有森林、有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