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李鐵:城鎮化規劃是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動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3-11  

        日前,由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與新華社瞭望周刊社、瞭望智庫主辦的“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2016年2月,國務院陸續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城鎮化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在“十三五”規劃開局之際,決策層在城鎮化建設上從各個角度全面部署,多點推進,勾畫出中國城市發展的路線圖。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在發言中表示,“城鎮化發展規劃的頒布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城市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改善,對拉動經濟增長有強烈的需求。”

        過去,我國城鎮化大多以土地規模擴張為主,這也導致了許多地方存在“城市病”現象。而新型城鎮化則要轉變這一現狀,變成“以人為中心”。

        數據顯示,從2000年到2014年,中國城鎮化率從36.22%增長到54.77%,平均每年有2072萬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截止2014年底,中國統計上的城鎮人口已經達到7.49億。

        由于中國人口基數規模龐大,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也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展比較緩慢,城鎮化質量不高,對于擴大內需的主動力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等等。

        李鐵說,“近期出臺的政策明確提出了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和農民工市民化政策,也提出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和宅基地的有償退出機制。”

        “農民工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難題,也是重要抓手。與會專家指出,如何保障進城落戶農民的“三權”--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現實問題亟待解決,這關系到農民是否有積極性到城市落戶、戶籍改革能否順利進行。但是這個問題各地情況不一,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漢青經濟與金融學院副院長陶然認為,“目前我國農村土地改革相對滯后,三權分離的關鍵在于農村的土地。農地需要市場化,讓大部分農民能賣掉自己在農村的土地,讓城市資本流入農村。”

        另外一方面,農民工的生活問題也是影響其進城落戶積極性的影響因素。陶然說,對于農民工來說最關鍵的兩個問題是住房和子女教育問題。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喬潤令表示,“解決‘空城’問題也是城鎮化的一種主要動力,也是補上前十幾年快速城市化留下的短板,比如說城市棚戶區改造、海綿城市等等。”

        中共中央黨校一級教授、副教育長王懷超表示,“城市需要產業支撐,比如深圳有高科技產業,宜昌和襄陽有汽車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浙江等發展較快的地區都有區域中心,未來中國的城鎮化道路還需空間合理布局。王懷超說,“發展城市群,還應加快發展區域性的中心城市。”

        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也是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鄖文聚認為,“土地政策是保障問題,未來將改變新城鎮土地的供給,土地政策紅利會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