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和個性是建筑品位、建筑水平的重要體現。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城市的特色,代表城市的品質與形象。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建筑得到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認識與實踐誤區,“千城一面”就是一個突出問題。“千城一面”使城市建筑喪失了特色和個性,與城市建筑現代化的價值取向不相吻合,是亟待改變的城市景象。
“千城一面”的主要表現與成因
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進程中,一些地方不重視城市建筑特色風貌塑造,存在盲目“筑城”“造景”的偏向,結果造成了“千城一面”、特色缺失的突出問題。“千城一面”的具體表現有:城市空間布局與建筑形式趨同、缺乏個性,建筑形態雷同、環境景觀雷同,甚至連樓盤的名稱也雷同,火柴盒式的建筑出現在很多城市,彼此十分相似;城市建筑一味求新求快,忽視歷史文化保護,破壞城市記憶和歷史古跡;單體建筑與周邊整體環境不協調,綠地公園和公共設施缺乏、功能不全,這種情況在城市中心區的黃金地帶表現得尤為突出。
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較多,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利益驅動。對于一些建筑投資者而言,投入產出比與成本核算是主要考慮因素,建筑的個性特色、文化內涵往往被忽略。二是缺乏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一些城市建筑設計陷入盲目崇洋、復古的誤區,要么模仿國外建筑,要么成了“假古董”,這是建筑設計者缺乏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的表現。三是“政績工程”和“形象工程”使然。一方面,有些地方盲目追求GDP指標,往往在城市發展上片面強調規模和速度,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累積起造型單一的“鋼筋水泥森林”;另一方面,城市公共建筑附加了當地“主官”的個人喜好與不良政績觀,建筑設計上“外行指導內行”的現象屢見不鮮,導致建筑面目模糊、特色缺失。
以現代理念塑造城市建筑特色
《綱要》與最近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建筑方針,為新時期城市建筑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應以此為統領,努力解決“千城一面”的突出問題,以現代理念塑造城市建筑特色。
在城市建筑理念中融入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文化是建筑和城市的靈魂,城市建筑文化應體現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的有機統一。美國著名建筑學家佩夫斯納說過:“樓盤并不是鋼筋加水泥,它產生于它所要求的文化和精神;一個樓盤只有注入了文化的內涵,才能增加它的價值;產品本身就是流行歌曲,很容易過時,只有附加在樓盤上的文化,才能持之以恒。”世界上眾多偉大的城市建筑,都因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而能在社會歷史發展大潮中經受住考驗,贏得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人民的贊譽和敬重。這啟示我們:推進城市建筑現代化,應牢牢把握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這三個核心要素,從各地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出發,從民族文化、民族性格和民族習慣出發,從時代特點和人民群眾需要出發,確立城市建筑的價值取向、審美標準、設計方案。
增強城市建筑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權威性、公開性。從體現城市特色與個性、更好滿足城市居民物質文化需要出發,制定和實施城市建筑總體規劃。按照《綱要》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多規合一”要求,做到一個市縣一張規劃圖、一張藍圖干到底,防止出現換一屆領導改一次規劃的現象,防止和杜絕領導干部“刻意創新”,避免“大拆大建”造成的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完善城市建筑設計施工的決策評估機制。具有標志性的公共建筑和其他重要建筑,在決策上要把好公眾參與關、專家評價關、政府決策關,使城市建筑設計施工方案既不單純由政府確定,也不完全由商業力量主宰、由開發商說了算。應強化城市公共建筑和超限高層建筑設計管理,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觀形象,盲目攀高、求大。此外,還應建立健全重大城市建筑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評估機制,有效遏制一哄而起、彼此克隆等建筑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