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全國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城鎮化效率排名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05-23  

        城鎮化效率是城鎮化質量的重要維度之一。按照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2014—2020年)》的要求,新型城鎮化以城鎮化質量提升為核心,其中一個重要任務便是提高城鎮化效率,增強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的城鎮化在人口多、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比較脆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進,城鎮化效率提升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的重點任務之一。本研究利用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2013年數據,從資源環境效率的視角,對中國城鎮化效率進行評價研究,分析中國城鎮化效率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為中國提升城鎮化效率提供參考。

        超大城市城鎮化總體效率最高

        ——上海、深圳、東莞、北京位列前四;白銀、百色、承德、十堰倒數

        分規模看,城鎮化效率與城市規模表現出正相關關系。超大城市的城鎮化總體效率最高,然后是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其中,上海、深圳、東莞、北京、蘇州、廈門、舟山、廣州、佛山、中山等位居前10位,除了舟山之外都是東部沿海地區的100萬以上人口城市。排名最后10位的都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

        分地區看,在城鎮化總體效率方面,東部地區最高,然后是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較低。城鎮化總體效率前20位城市中,有18個城市屬于東部地區,2個城市屬于西部地區(均在內蒙古自治區);后20位城市除了河北省的邢臺、張家口和承德之外,全部為中西部地區的城市。

        城鎮化率和城鎮化效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非常顯著。數據分析顯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鎮化總體效率指數至少提高0.11%。這意味著,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化過程中資源環境的利用效率也將越來越高。

        評價方法與數據說明:研究選取土地效率、能源效率、水資源效率、環境效率等四個方面,構建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投入指標具體選擇建成區面積、全市供電量、全市供水量、全市SO2排放量等;產出指標從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社會城鎮化、城鄉一體化四個方面進行衡量,分別使用某個城市全市域的城鎮人口數量、非農產業增加值、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城鄉居民收入比衡量。

        巢湖、畢節、銅仁和拉薩因數據不全沒有被包括在內,最終采用28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2013年數據進行評價。

        從地均產值看土地效率:珠三角最高,東莞、佛山名列前茅

        土地集約利用是城鎮化效率的重要內容。研究顯示,城鎮化率或者城市規模與土地效率的關系并不是單純的正相關關系。規模越大的城市或者城鎮化率越高的城市,城鎮化推進的土地效率較高,但是也存在大量中小城市的土地效率較高。在土地效率居前20位的城市中,有11個中小城市,包括商洛、綏化、上饒、張掖、定西等,由于這些城市的建成區面積較小,即使是在一般的產出水平下,也意味著較高的效率。

        而土地效率較低的城市中,基本沒有100萬人以上的城市,主要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小城市。該結果表明,對于人口和經濟吸納能力較低的中小城市來說,城市空間擴張往往是低效率的。

        從經濟密度來看,2013年,中國城市建成區地均產值(單位建成區面積非農產業增加值)從高到低依次為東部、東北、中部、西部。東部地區三大城市群的地均產值較高,并以珠三角最高。其中,東莞(48.84億元/平方公里)和佛山(43.77億元/平方公里)的地均產值遠高于其他城市。東北地區地均產值較高的是大慶、松原、盤錦、沈陽、大連5個城市,主要是行政級別較高的城市和資源型城市。中部地區地均產值較高的城市集中在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區地均產值較高的主要是新疆克拉瑪依、內蒙古包頭等資源型城市,以及成渝和滇中地區。

        從產均電耗看能源效率:小城市產均電耗是超大城市的2.3倍

        利用單位非農產業增加值耗電量(產均電耗)指標可以比較直觀地衡量能源效率問題。分地區看,東部地區產均電耗低于其他三個地區,表現出較高的能源效率。

        產均電耗較高的城市主要包括河北省的唐山市、山西省的陽泉市、黑龍江省的鶴崗市和雞西市、遼寧省的遼陽市和本溪市、河南省的焦作市和安陽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中衛市等,這些城市大多是資源型城市和工業城市。

        按城市規模看,產均電耗表現出明顯的“規模遞減”特征,產均電耗的平均值按照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逐級遞減。超大城市單位非農產業增加值耗電量平均約559.40千瓦時/萬元,而小城市達到1294.19千瓦時/萬元,是超大城市的2.3倍。

        全國產均水耗前10位的城市,有5個來自東北

        中國城市缺水問題日益嚴重,水資源效率是城鎮化效率的重要維度之一。

        研究顯示,水資源效率與城鎮化率呈顯著的正相關。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水資源效率指數至少提高0.17%。

        中國城市產均水耗(單位非農產業增加值耗水量)有以下特征:分規模來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產均水耗要遠高于其他城市;分地區看,中部地區的產均水耗較低,東北地區的產均水耗最高,全國產均水耗居前10位的城市有5個來自東北,東北地區部分城市的水資源利用效率較低。

        城市水資源效率反映的是涵蓋生產、生活、生態的綜合結果。產業結構對城市產均水耗的影響較大。產均水耗較大的城市中,海南的三亞和海口與其濱海旅游業有關,東莞、柳州分別是廣東、廣西重要的工業城市,遼寧本溪是鋼鐵生產基地,黑龍江鶴崗和七臺河都是煤炭工業城市。

        環境效率指標拖了北京市的后腿

        環境問題是中國城市的核心問題之一。由于大部分城市還缺乏空氣PM值的統計,所以本研究以SO2排放量作為投入指標分析環境效率,并利用產均和地均SO2排放量指標更直觀地考察環境效率問題。

        研究顯示,環境效率與城鎮化率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城鎮化率越高,環境效率越高。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環境效率指數至少提高0.10%。

        北京市的環境效率指標較低,排在第14位,是北京市的短板,這也是北京市城鎮化總體效率水平排名在東莞之后、位居第4的主要原因。

        分區域看,產均和地均的SO2排放量在東部地區最低,東北和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的兩項指標最高。城市SO2排放效率較低的城市有遼寧阜新、貴州六盤水、甘肅金昌、寧夏石嘴山、寧夏中衛以及山西呂梁及其周邊城市,主要是煤炭資源型城市;華北地區城市的SO2排放效率總體低于華南地區的城市,而長三角地區城市的環境效率最高。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