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后的大石河。
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北京市啟動中小河道綜合治理。以“生態治河”理念興修水利,不再建筆直的河床、冰冷的護砌,而是還原河流的自然形態。
近日,記者再訪曾在“7·21”特大暴雨中水毀嚴重的房山區大石河,濱水游廊穿行水中,微濕的河風拂面而過,清澈的河水觸手可及……眼前所見,不僅是一條行洪通暢的寬闊河流,更是一座游人如織的親水公園。
三年治水,780公里河道在拓寬、疏浚的同時,建成百余座可供市民休閑親水的生態公園,形成環繞城市的濱水生態帶。
親水樂園建百姓身邊
迎著朝陽來到大石河,五六十米寬的河面波光粼粼,木橋彎彎曲曲穿過人工湖,跌水景觀使水流形成小瀑布。岸邊垂柳下,游人在長椅落座休憩。
此情此景讓記者憶起三年前第一次來到大石河,河道干涸、砂坑遍布,常年淤積把河道堵得只剩下二三十米。
2013年,大石河綜合治理工程動工。“傳統的治河,只要拓寬河道,砌上硬石護岸,保障行洪通暢就可以了。”工程負責人告訴記者,“但是在大石河的治理中,不僅清淤清障、拓寬河道,在部分地勢比較平緩的地區,還建成了景觀公園,把堤防和公園合二為一。”
治理后的大石河,不僅僅是河道變美了,還形成了夕陽紅公園、紅領巾公園等六處景觀。在沒有大型公園的房山城關地區,這些小型公園成了周圍居民休閑玩樂的好去處,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在河邊散步休閑。
不僅僅是大石河,平谷琴湖公園、門頭溝福鼎公園、葡山公園、通州運河森林公園、大興埝壇公園……都是依水而建,林水相依,成為百姓身邊親水樂園。
截至去年底,北京市已完成78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不僅防洪標準從不足5年一遇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標準,而且還形成了300余公里的水走廊和近千公里的綠化走廊,留下百余座生態公園,為周邊百姓改善了生活環境,提供了休閑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