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常德擬投250億建“海綿城市”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城市也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美好“海綿城市”離我們很遠嗎?不,常德已經在努力開始為我們提供一個范本。

        像海綿一樣吸水的城市,暴雨時大量蓄水,讓城市無積水;吸收的雨水可再次利用,干旱時“吐”出來。4月27日至28日,包括常德在內的16個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代表相聚在常德柳葉湖,逐一商討各自海綿城市實施方案。

        未來3年,常德將獲得超過12億元的國家專項補貼資金,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可復制、可推廣、可量化考核的制度和經驗。

        入圍海綿城市試點

        “我們的目標是,1年重點突破,2年基本建成,3年形成示范,真正成為一座會‘呼吸’的海綿城市。”3月27日,申報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競爭性評審答辯會在京召開,親任主辯手的常德市市委書記王群發言擲地有聲。最終常德市以總分第7名的成績從全國22個參與答辯的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入圍“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2014年12月,住建部、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啟動了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工作,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參加競爭。經過嚴格篩選,有34個城市進入初選名單。今年3月24日,三部門初審確定22個城市派代表到北京參加競爭性答辯會,最終常德市等16座城市進入“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常德地處洞庭湖平原,湖南四水中有沅澧兩條水系貫穿全境。常德市共有河湖面積78萬畝,全市年均降雨量超過1360毫米,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試點區域可達118平方公里。

        常德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隱患是水患,城市排澇防洪壓力遠高于一般城市,在排水防澇基礎設施建設、調蓄雨洪和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等方面有更強烈的要求。

        110項目擬投資250億

        2004年,常德市政府與德國漢諾威市政府、德國漢諾威水協、荷蘭烏特勒支市政府、湖南省原建設廳攜手合作,向歐盟申請了《解決亞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常德市城區及穿紫河污水治理個案分析》項目,并于2005年獲得歐盟批準;2008年再次合作,共同編制了《水城常德—常德市江北區水敏性城市發展和可持續性水資源利用整體規劃》。以此為指導,常德先后聘請德國漢諾威水協、中規院等國內外頂尖規劃設計單位,高標準編制了城市給水、排水、防洪、水資源利用、綠化、道路等10多個專業規劃,和北部新城、江北、江南、穿紫河、護城河等片區水系和雨水綜合利用規劃。

        自2009年以來,常德市城區啟動了110多個涉及水系治理、防洪、排水、供水、污水處理、綠地、綠色建筑等項目,預計總投資250億元。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