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陜西找到“一帶一路”新發力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06-05  

        2014年,74歲的肖云儒作了一次大膽的嘗試。

        作為長期生活在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文化學者,能夠從西安出發,重走絲綢之路既是夙愿,也是使命。肖云儒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就作為年齡最大的團員,參與了這次由國內多家媒體舉辦的“絲綢之路萬里行”活動。

        沿著河西走廊,西出玉門關后,一直到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放眼四望,掠過眼前的大多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戈壁還有點綴于其間的綠洲。在烏茲別克斯坦大沙漠中一場頗具驚險的“油荒”,讓肖云儒在內的團員們領教了絲路之難,生態之艱。“絲路是偉大的,在這條路上曾經創造過繁榮的經貿和燦爛的文化,如果在生態方面我們能夠和中亞國家形成一個互動交流,那將是一件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大好事,畢竟我國的西北地區和中亞一些國家在氣候上相近,地貌上相似,具備這種合作的潛力和條件。”肖云儒說。

        這種想法和愿景,正在有望成為現實。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陜西如何找準定位、主動融入,除了經濟、外貿和文化之外,以林業為主導的陜西與絲路沿線國家的生態合作、生態互補、生態交融正在成為一個新的發力點。

        復興絲路:離不開對環境的保護

        2100多年前開通的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互通之路、文化交融之路,也是一條通天下的林路。“我送茶葉你送汗血、我送牡丹你送核桃、我送陶瓷你送琉璃、我送絲綢你送石榴、我送金銀你送球琳(美玉)、我送生漆你送胡瓜……”

        這些農林產品的互通有無推動了中國古代林產品及加工技術的發展,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天長日久,絲綢之路本身也成了牡丹、芍藥、石榴等植物的自然傳播道路。

        正是因為這些林產品的交換豐富了絲路沿線人民的生活,而交換的物種又促進了生態文化的傳播。但同時,古絲綢之路也見證了樓蘭古國等人類文明因生態變化而走向衰敗的過程。“‘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構想是加強區域林業合作的重要平臺,絲綢之路的復蘇,離不開對環境的保護和關注。”2014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亞地區林業戰略合作高級研討會”上,這一觀點得到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廣泛認同。

        “中亞地區和蒙古以及中國西北地區被劃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這一地區的顯著特點是水資源極度匱乏,土壤侵蝕、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現象嚴重。伴隨著干旱,土地的生產能力較差,人口數量不斷增加,使干旱和半干旱地區人民生活更加貧困。”聯合國糧農組織中亞林業官員艾克瑞·亞澤哲說道。

        中亞五國領土面積總和大約有400多萬平方公里,除一些大城市周圍有成規模的綠洲外,崇山峻嶺、沙漠戈壁、荒漠草原占據了其中的絕大部分。提到中亞的生態,不由得讓人想起“咸海危機”。咸海形成于25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水位經年保持不變。20世紀60年代后,由于阿姆河和錫爾河的河水大量用于農業和工業,再加上20世紀70年代以來氣候持續干旱,導致湖面水位下降、湖面積急劇減小和湖水鹽度增高,湖盆附近地區大量干鹽堆積。1987年,咸海分成兩部分:北咸海和南咸海;而到了2003年,南咸海分成了東咸海和西咸海。“咸海”其實已經不復存在,有專家預言,咸海將在15年內徹底消失。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咸海劇變“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環境災難”。

        一條本來是林產品之路、生態路的古絲綢之路,在千年的流變中被流沙所吞沒,被戈壁所侵襲,變得若有若無、時隱時現,在絲路經濟帶的大背景下,重建和復興絲綢之路作為生態之路的任務重要而迫切。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