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規劃局在其官網上公布了《成都市城鎮及村莊規劃管理技術規定(2015)》(以下簡稱《規定》),就我市衛星城、區域中心城、小城市、特色鎮、農村新型社區的規劃管理技術進行了全面、清晰的梳理,這對于加快推進我市市域城鎮及村莊在空間、形態、生態和管理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提升城鄉規劃建設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部分】
衛星城及區域中心城
生態保護紅線內
嚴格控制建設項目選址
衛星城及區域中心城在制定和修改城市總體規劃時應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城市用地邊界線和工業集中發展區(點)范圍線。
其中生態保護紅線要根據生態資源稟賦劃定,將現狀最有生態保護價值、法律法規要求的和維持生態格局需控制的區域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保護紅線內用地主要承擔生態保育、農林生產、旅游休閑等功能,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嚴格控制建設項目選址。
城市用地邊界線依據上層次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相銜接,劃定城市用地邊界線。控制性詳細規劃不應突破城市用地邊界線。
工業集中發展區(點)范圍線要依據全域成都城鄉總體規劃、成都市工業空間布局規劃等劃定工業集中發展區(點)范圍線。工業集中發展區(點)范圍線內用地應用于發展工業,不應隨意改變為其他用途,工業集中發展區(點)之外原則上不再規劃工業用地。
構建10分鐘公園圈
《規定》明確,衛星城產業用地(商業、商務和工業等)比重標準不少于35%;衛星城和區域中心城住宅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比例不宜高于30%;衛星城公園綠地占建設用地比例不應低于15%,區域中心城公園綠地占建設用地比例不應低于16%。具體來講,衛星城人均公園綠地不低于15平方米;區域中心城人均公園綠地不低于16平方米。衛星城要構建“中心公園—大區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四級公園綠地體系。區域中心城構建“中心公園—片區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綠地體系。中心公園用地面積不小于15公頃,結合新城中心布置。大區公園用地面積不小于3公頃,片區公園用地面積不小于1公頃,社區公園用地面積不小于0.5公頃。舊城可適當降低。
城區建設用地要以300米服務半徑規劃建設一處公園綠地,構建10分鐘公園圈。城區規劃建設用地邊緣宜形成界限清晰的環城生態公園,成為城市景觀林帶和休閑空間。規劃綠道將各級公園及濱河綠地、外圍生態開敞空間串聯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