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看不見藍藍的海岸線,也遠離濕潤的氣候,海南人卻勵精圖治,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綠色,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改造著荒漠,實現以“綠線”來描摹城市,用綠毯來鋪蓋山坡,用綠色來裝扮家園的夢想。
心懷綠色的夢想,海南人因地制宜,全面推進園林綠化建設與管理,讓昔日的沙礫之地變成了鮮花和綠草的家;昔日污水橫流、垃圾遍溝的河槽變成了美麗靈動的景觀河;昔日覆蓋著沙石的荒山披上了綠衣……經過不懈努力,海南區城區綠地面積持續增加,園林綠化水平不斷提升,綠地布局更趨科學合理,綠地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建成了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
今日,我們走進海南區,她少了沙漠的粗獷,多了綠色的柔美——透過生命的綠色、美麗的景觀,我們可以感受到海南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奮發精神。一幅構建生態家園的秀美畫卷正在海南區徐徐展開。——前言
奏響綠色交響曲
——海南區推進國家園林城市創建綜述
工業城,也是生態之城
處于荒漠地帶,依托煤炭資源發展起來的海南區,給人的印象應該是“煤城”,綠色,似乎是奢侈品。而今,經過幾代人的汗水,海南區成功地走上了生態之城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里,既是綠色的城市,也是正昂首轉型的工業城,或者,我們可以說,這里既有綠色的生態,也有科學發展的經濟。
小橋、流水、亭臺、多層次的綠——海南區人民公園,像是居民的“后花園”,在這里我們聽到了鳥兒快樂的低語,聽到了大人和孩子的笑聲;我們看到了小夫妻推著嬰兒車散步和年過半百老人含飴弄孫的幸福場景。
夏日,在廣場上走走,看著河水靜靜流淌,聞聞青草的香氣,享受著河水帶來的清涼——恩格爾河,讓周圍的居民有了驕傲的資本,讓他們感受到的不再是夏日的炙熱,而是爽朗的舒坦。
荒漠上書綠,而且要書得有質感、有美感,很是不易。但生活離不開綠色。綠色,是生命,更是城市的靈魂。從建設之初,海南人就沒有停止播綠的行動,特別是近年來,海南區更是加快城區綠化提升和增綠工程,著力解決綠量不足、層次單調、品質不高、分布不均等問題,注重提質提檔,挖掘內涵,彰顯特色,在進一步做大綠量、擴大綠化面積的基礎上,積極打造精品綠色景觀,為城市增添綠色之美。
今天,海南區的生態園林建設在人們的驚嘆聲中不斷加快,曾經的“煤城”變身為生態之城。生態環境之美,給了人們太多的幸福。而在這些幸福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建設進程的一個個腳印,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綠色城市,讓城市四季常青、鳥語花香,建設幸福美麗新海南的決心和信心。
園林景觀扮靚城區
海南區,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但海南人有的是改造荒漠、創建美好家園的毅力。
當我市吹響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沖鋒號時,海南區積極響應,打響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的攻堅戰。海南區立足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讓綠色與景觀有機融合,堅持城中有景、景中含城,以既有書法文化特色又藏著南方園林美感的設計風格,走出一條“科學綠化、人文綠化、創新綠化”之路,打造“色彩豐富、林景相依”的特色園林景觀。
盛夏的海南,綠色濃濃。驅車從海勃灣出發,城際快速通道兩旁的綠給人帶來了絲絲清涼。一路走過,遠遠望去,金葉榆舒展開片片金黃的葉子,一時倒讓人不知是在看花還是在看樹;矮墩墩的樟子松像綠色的戰士站在烈日下,守護著大地,阻擋著風沙;春季種植的楊樹還小,片片葉子輕輕搖動,像是和行人招手,又像是在翩翩起舞……
當車駛進海南北入口時,鮮花和綠樹、綠地組成了一幅幅水墨丹青。
右手方向的護坡上,一排排高大的樹成為了有力的后盾,前方隨坡而植的矮牽牛和萬壽菊組成了紅、黃、綠相間的飄帶,宛若艷麗的飛天下凡。
左手方向,隨著鮮花和綠樹的指引,一個小小的涼亭藏于其中。一方小小巧巧的園林就在這樣不經意間出現在了行人面前。再往前走,一棵“古樹”倒伏,樹旁,層層疊疊的石頭既是座椅,又與樹木、仿真枯木渾然一體,恍惚間讓人仿佛進入到了山林之中。再向前不遠處,一個碩大的“葫蘆”托著倒伏的“古樹”,旁邊的石階層層向上,讓人產生了一種“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的感覺。
正在沉醉之時,林中一些不名的小鳥和喜鵲的叫聲打破了“空山”的寂靜。
有人說,一座城市如果簡簡單單種樹栽花,那僅僅是有了軀殼而已,還必須深刻賦予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魂”。
而海南區的人民公園、北出入口的護坡景觀和恩格爾河景觀不僅是海南區園林綠化的代表,也是城區園林綠化之魂。
為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綠化的質量和美感,今年,海南區啟動北出入口景觀工程。工程占地2672平方米,投資100萬元。為突顯園林景觀效果,在設計時采用文化與生態相融合的思路——人行道邊和步行臺階配以仿真枯木、置石等人造景觀,并與各種喬木和花灌木相呼應,組成一幅邊坡面浮雕;綠地內,主要種植金葉榆、紫葉矮櫻、丁香球、水臘、檜柏球、金葉榆球等色彩鮮明、錯落有致的植物,以“行云流水,張弛有道”的表現形式打造出現代化城市中的生態之窗。工程建成后,成為了海南區園林綠化中的又一道亮麗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