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態城市建設背景
1.從城市發展看今天的城市
城市是容納不同種族文化、技術、語言的聚集和融合,其最高功能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隨著城鎮化的不斷發展,目前其容器功能被無限擴張,而流傳文明的功能逐漸縮小。城鎮化帶來的污染、擁堵、熱島效應等一系列問題,讓人們開始重新思考城市的本源。生態城市的建設是人類文明的必然趨勢,城市發展還應回歸本源,讓城市成為人類甚至所有生命體幸福生活的載體。
2.從世界城市化發展史看中國的城鎮化
對人類產生重大影響的三次城鎮化進程中,第三次發生于亞洲及發展中國家。作為代表的中國在1978年城鎮化率僅為20%,目前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并預計將于2050年完成城鎮化。在相同城鎮化率水平下(52%),中國的能耗水平是150年前英國的3/4,約100年前美國的1/2。
中國與英美等發達國家在不同的起跑線上,我們應承當共同但有區別的碳排放責任與義務。中國城市也在探索實踐,正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未來四十年中國城鎮化對于城市容量的要求,超過發達國家的總和,這一過程相當于把5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近6億人口轉移到中心城市的郊區。由此帶來的城市建設具有較大的體量,減排總量不可低估。根據麥肯錫的低碳邊際成本曲線研究,發展風能、核能等工業減排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圍繞建筑與交通等的減排措施減排成本較低。如果中國像歐美一樣生活,僅靠工業減排無法有效控制總量,只有當控制建筑與交通等生活碳排放,才有控制排放總量的可能。
“一帶一路”涉及53個國家94個城市中,大多數國家的城鎮化發展先于中國,互聯網用戶比例、城鎮化比例高于中國的國家普遍人均GDP也高于中國,這將是中國城市發展的歷史機遇。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展開了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探索,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從西方引入綠色建筑的概念與技術,2006年國家頒布綠色建筑評價標準,2008年評選出第一批綠色建筑并已有建成的綠色建筑,2012年評選出首批八個全國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盡管目前我國仍未有真正建成的生態城市范例,但現階段綠色生態城市已成為我國提升更新、新城規劃建設的主流模式。
3.從中國的城鎮化看珠三角城市群發展機遇
珠三角城市群土地面積僅占全國的0.6%,集聚了4.2%的人口,4.9%的就業人口,創造了8.9%的財富,消耗了6.6%的電,其九市城鎮化發展水平基本都高于全國城鎮化率。
但是,珠三角部分城市的建設用地已接近或超出市域總面積30%的安全底線,用地資源緊缺,城鎮化發展需要進行存量再造。珠三角水資源、環境容量等資源承載力差異大,城市的公共管理到技術將有巨大的差異。
近50年來,中國沿海的海平面以1-2.5毫米/年的速度上升,且上升速度逐年增大。預計到2030年,珠三角地區的海平面將比現在升高1-16厘米,若繼續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050年前后,將會升高30厘米。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面對資源緊缺、環境破壞和氣候變化等重重壓力,如何轉型發展是珠三角城市群面臨的巨大挑戰。根據中國城市生態宜居發展指數(即“優地指數”)的評估結果,珠三角九市已100%是生態宜居建設成效較好的提升型或穩定型城市,并且在綠道建設、綠色建筑建設等方面有突出的建設成果,結合不同城市的評估診斷結果,可針對性的探索進一步提升轉型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