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國務院力推海綿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資過億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0  

        中國經濟再開動一引擎。

        9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大力建設海綿城市,提高城鎮化質量。

        會議要求,自今年起,要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

        會議也提出,海綿城市要與地下管廊、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保守估算,海綿城市建設將拉動超萬億的投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稱,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此前拉開序幕的全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棚戶區、危房改造相輔相成,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不容小覷。

        拉動超萬億投資?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地下城市的建設也逐漸獲得重視。

        所謂的海綿城市,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章林偉曾解釋,并不是指某個項目,而是一種理念,從“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著手,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的管控,綜合采用“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措施,控制城市雨水涇流,實現低影響城市開發建設(LID),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城市開發建設行為對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將城市建設成“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

        形象表述,即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在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

        按照上述定義,章林偉也綜合各地已經開展的低影響開發建設項目的實踐,對海綿城市建設投資進行過投資估算。

        海綿城市的建設需要滲、滯、蓄、凈、用、排等工程技術設施,具體包括排水防澇設施、城鎮污水管網建設、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損管網改造等等,總的建設成本大概在1.6億-1.8億元/平方公里。其中滲、滯、蓄等源頭減排項目投資約占1/3。

        9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海綿城市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自今年起,要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

        按照每個城市平均25億元左右的投資測算,海綿城市的建設將拉動超過1.5萬億左右的投資。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