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規劃,上海將形成“江海交匯,水綠交融,文韻相承”的生態網絡格局。
上海將設立生態保護紅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4364平方公里(其中陸域3033平方公里,占市域陸域面積44.5%)。
澎湃新聞記者獲悉,《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劃示規劃方案》目前已開始公示,在征詢公眾意見和建議后,方案有望在年內正式出臺。
從2014年3月起,上海市規土局和市環保局聯合組織開展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的劃示工作,市發展改革委、市農委、市綠化市容局、市水務局共同參與。以2012年市政府批復的《上海市基本生態網絡規劃》為依據,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體系,通過分級分類劃定生態紅線,構建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生態空間體系。
據介紹,通過規劃,上海將形成“江海交匯,水綠交融,文韻相承”的生態網絡格局,加強“灘、灣、江、湖、島”保護力度,切實有效維護東海灘涂濕地及與之依存的自然保護區、杭州灣灣區、長江及黃浦江水源保護區、淀山湖湖區和崇明三島等長江口島群五大城市基礎性生態源地。
同時,上海市域將構建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生態空間體系。規劃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4364平方公里(其中陸域3033平方公里,占市域陸域面積44.5%),其中一級保護區總面積約1189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96平方公里,約占全市市域面積的1.5%)。這是生態保護紅線的核心區域,主要由國家相關規定確定的禁止建設區域構成。其中包括崇明東灘、九段沙、青草沙水庫、淀山湖等。二級保護區總面積3175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2937平方公里,約占市域陸域面積的43%),為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空間,包括重要水、田、林區域以及市域生態環廊空間。
公示顯示,上海生態保護紅線共包括15類生態空間。其中,自然保護區面積1060平方公里,飲水水源保護區429平方公里,森林公園15平方公里,地質公園77平方公里,重要山體2.5平方公里,重要耕地1346平方公里,重要林地392平方公里,重要濕地1203平方公里,重要河道260平方公里,重要公園19.5平方公里,重要野生動物棲息地190平方公里,外環綠帶52平方公里,近郊綠環142平方公里,近郊生態間隔帶150平方公里,市域生態走廊1500平方公里。
據悉,上海市生態保護紅線的管理采取分類和分級相結合的方式。一級保護區作為上海生態空間保護的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管控措施,禁止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開發建設活動。一級保護區內應逐步清退與生態保護無關的項目,并恢復生態功能,其中對生態保護存在不利影響具有潛在威脅的項目,應立即清退。
二級保護區是生態保護重要區域,以生態維護為重點。作為限建區,禁止對主導生態功能產生引導的開發建設活動,控制線性工程、市政基礎設施和獨立型特殊建設項目用地。二級保護區內將逐步實現工業用地減量,搬遷零星的農村居民點用地,至少實現減量15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