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城市群成十三五區域發展主抓手 將打造“4+3”格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0-19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2日召開會議,研究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重大問題。

        在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由于過去慣用的四大板塊僅是以地理位置并考慮行政區劃對我國區域進行的劃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因此“十三五”期間將確定在原有四個區域板塊上,增添“京津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打造“4+3”格局,聯通四方城市群、城市帶為主的區域發展線路圖。

        延續區域發展再升級

        1949年至今,我國區域發展經歷三個階段,目前正向第四階段邁進。中國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宋曉梧介紹,1948年,全國工業總產值77%以上集中在占國土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狹長地帶,而占國土面積68%的西北、西南廣大地區僅占全國的9%。為了改變這一扭曲區域格局,新中國建立之后至改革開放前,國家總體上實行的是向內陸傾斜的區域發展戰略。

        “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從向內陸傾斜轉為向沿海傾斜。”宋曉梧表示,1979年中央、國務院提出了積極支持沿海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東南沿海地區不僅吸收了近90%外資,還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沿海地區的率先發展,使我國綜合實力迅速上升,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為上世紀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

        “就在沿海快速發展的同時,中西部、東北部地區卻仍處停滯狀態。”“十三五”國家發展規劃專家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00年后我國步入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階段。2003年至2013年10年間,中部、西部地區占全國經濟的比重顯著提高。更實施了“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宋曉梧指出,加速建立在“四大板塊”基礎上的區域經濟政策,主要是以地理位置并考慮行政區劃對我國區域進行的劃分,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形成了在政策上各個區域板塊的攀比,導致發展訴求與支撐條件的不匹配。

        宋曉梧認為,“十三五”規劃應整合矯正區域“碎片化”,并著重構建五大都市圈,推動內部一體化,再以“一帶一路”引領國內全方位開放,加強內陸和沿邊“短板”建設。

        調整打造“4+3”格局

        “十三五”期間,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可能會實施板塊與軸帶結合的區域發展戰略。一方面,進一步有序推進此前形成的東中西部及東北“四大板塊”戰略;另一方面,增加“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最終形成“四大板塊”+“三個支撐帶”的戰略大布局。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孫久文表示,“十一五”“十二五”期間采取“四大板塊”劃分,盡管從地域上實現了全覆蓋,但是由于具體政策需要不斷細化才能更有針對性,導致區域發展政策落實情況不及預期。為了提高政策的精準性,國家近年推出了“三個支撐帶”戰略。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