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及珠海市政府聯合舉辦的“第十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4日在珠海市開幕。大會主題為“貫徹水十條,修復水生態,推進水文明”。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寫入“十三五”規劃任務目標后,眾多重量級專家齊聚珠海,帶來水生態文明的前沿思考和實踐。國內水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官員等超3000人與會,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還在會上作主題報告。會上,中國海綿城市產業聯盟正式宣告成立。
“國字號”水博會帶來城鎮水務東風
據介紹,今年是“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與新技術設備博覽會”舉辦十周年,大會已成為中國水處理行業影響力最廣的專業盛會,歷屆參觀人數超過30000人次,參展單位200余個。
隨著生態文明從納入“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到寫入“十三五”規劃,綠色發展的理念進一步凸顯。像水博會這樣的“國字號”會議放在珠海舉辦,讓更多人認識到珠海的生態價值。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杜挺在開幕式上說,本次重要的學術會議放在廣東珠海召開,體現了國家對廣東、珠海水事業發展的關心、支持和厚愛。
水博會將給珠海帶來什么?如何借助水博會推動珠海城市水務科學發展?不少人也在思考。
“珠海降雨量較大,這個海綿城市的技術能在這里派上用場嗎”、“怎么讓水清起來,讓水活起來,讓水循環起來”……這樣火熱的互動討論,在水博會上不時出現。
珠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江凌表示,珠海因水而生、因水而發展、因水而聞名,將把握水博會的機會,積極向專家、企業家請教,更好地構建城市跟水的關系,真正打造一座親水城市,推動城鎮水務乃至城市的科學發展。
珠海市副市長潘明表示,中國水博會的召開,是推進珠海城鎮水務建設的又一個東風。珠海將借此契機,進一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低碳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加快綜合廊道、社區公園、雨水花園、生態小區、生態廊道、岸線修復、河涌保護等生態文明實踐。
關注大數據運用推動水資源智能化管理
在4日開幕的水博會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帶來了水環境治理、水生態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最新思考和實踐經驗,現場氣氛熱烈。水博會期間還召開28個分論壇,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分析把握行業發展脈絡。
國務院參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在主題報告中聚焦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協同海綿城市建設。
仇保興提到,目前全國的地表水近十分之一水質是劣五類,24.6%的重點湖泊水庫呈富營養狀態,水環境治理的力度大大滯后于經濟的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的要求。
對此,他建議,各地可以結合海綿城市的建設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綜合截污納管、引水釋污、人工增氧、生物膜凈化、恢復自然河道、生態浮床、人工濕地、水下生態修復等8種方法,推動城市的河道恢復綠色生態,防止污染反彈。
供水系統則成為國際水協原主席、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副校長David Garman關心的話題。他表示,未來的供水系統不僅要關注水質水凈化的問題,還要關注微生物以及大數據的運用,實現水資源精細化、智能化管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學位委員會主任曲久輝則提出了再生水+的概念。“近年來,大家把污水和雨水經過適當處理和凈化以后,作可以使用的再生水,但這樣的概念使我們跳不出工廠和工程的固定思維。”曲久輝認為,應該進一步提升再生水的概念內涵,在回收利用各種水的基礎上,以生態為核心,實現水環境生態功能的提升和生態風險的最小化,這也就是再生水+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