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城市建設 » 正文

      西寧南北山26年植樹造林實現生態“逆襲”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26  

        在老西寧人的記憶里,西寧南北兩山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光禿禿,夾在兩山之間的西寧城,飽受風沙之苦。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實施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的決定,并成立了南北山綠化指揮部,歷任省委書記或省長親自擔任總指揮。26年間,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7.2%增長到75%,西寧生態實現“逆襲”。

        “春天一刮風,一把鼻涕一嘴土。”80歲的老漢李永奎這樣形容老西寧的環境。通過種樹改善環境?西寧人不是沒想過。

        然而,在很多人看來,西寧的南北兩山實現全綠化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西寧平均海拔2300米,每栽一棵樹、每植一片綠,比低海拔地區要困難得多。加之山體陡峭、干旱缺水、鹽堿瘠薄等惡劣條件,更是難上加難。

        生態惡劣的西部高原城市能否創造‘綠色奇跡”?倔強的西寧人偏偏做出了“向荒山要綠色、向高海拔要綠化”的挑戰。198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做出實施西寧南北山綠化工程的決定,并成立了南北山綠化指揮部,歷任省委書記或省長親自擔任總指揮。懷揣著綠色夢想,西寧人挽起袖口、扛起鐵鍬,浩浩蕩蕩上山大干一場。

        干旱缺水怎么辦?西寧人“先上水、后綠化”,大力建設灌溉設施,62座泵站、2000多千米的輸水管道、總容量27萬立方米的589座蓄水池,實現灌溉23萬畝。

        樹木不活怎么辦?林業專家精挑細選云杉、油松等12個抗旱、抗寒樹種,吃得了這里的苦,才能給西寧人帶來綠色。

        “有人說種不活樹,那我就種給大家看!”首屆"母親河獎"(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在生態環境領域設立的民間最高獎項)獲得者、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目光堅毅地說。

        1992年,從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崗位上卸任的尕布龍被任命為西寧南北山綠化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退休第二天,“不信邪”的尕布龍扛著鋤頭帶人上了山。

        從1993年開始植樹直至2011年去世,尕布龍在南北山林區的勞動日多達3000多天,就連每年大年初一至初三,他都親自上山值班,從未間斷。

        尕布龍留下的不僅僅是滿眼的綠色,更是激勵一代代西寧人迎難而上的“兩山精神”。據統計,青海的168個國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駐軍、武警部隊和部分個體都參加了南北山綠化工程,相繼成立綠化區117個。26年來,一屆一屆的領導在變,但綠化南北兩山的決心、信心和熱情沒有變,一茬接著一茬干。

        “通過綠化建設,西寧市區常住人口每人可分享南北兩山森林面積從不足8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提高了十多倍。”青海省林業廳副廳長鄧爾平說。

        26年來,南北山綠化總面積達23萬畝,共栽植高規格苗木2000萬株,南北山森林覆蓋率由7.2%增長到75%。

        如今,郁郁蔥蔥的南北山綠化成為西寧人休閑納涼的絕佳去處,也成為湟水谷地的生態屏障,高原城市西寧實現了生態“逆襲”,徹底改寫了“風吹沙石無鳥影,下雨泥石落西寧”的歷史。

       
       
      [ 園林城市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城市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