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論文 » 正文

      風景園林景觀發展方向分析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07  
            中國風景園林景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有獨特的藝術存在形式,能夠反映人們的生存環境,也反映了當地社會物質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1]。我國風景園林景觀起步較晚,因為注重經濟的發展而忽視了風景園林景觀的價值,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使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現在人們已經逐漸轉變自己是自然的主宰者的想法,而是把自己置身于自然環境之中,學會了如何保護自然,關心生態環境。因此,風景園林是值得我們去探索的一門新興學科。本文將從以下方面探討我國風景園林景觀的發展方向。

            1風景園林的基礎概念

            風景園林可以用分解的形式進行理解。園林本意是花園和林園的統稱;風景是由文藝復興時期的北歐藝術家進行創作,能夠表現出自然或者田園場景的繪畫形式,后來到17世紀時風景一詞指可以一眼望盡的范圍。現在也用來指具有共同視覺特征而未必一眼望盡的疆域;風景園林是從事風景和園林設計的行業的名稱,其相關從業人員被稱為風景園林師。中國風景園林到現在具有近三千年的悠久歷史,但直到1951年才成立了造園專業并發展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是涵蓋了設計、施工和經營管理三者的綜合實踐性學科。其中包括城市園林、風景名勝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大地景物等方向[2]。好的風景園林景觀能夠給人們帶來愜意、舒適的感受,我國古代的風景園林景觀多樣,在我國詩人的作品中能夠體會到這種風景園林的美妙之處,例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杜荀鶴的“君到姑蘇間,人家皆枕河。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韓翃的“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論閑階坐夕陽。麈尾手中毛已脫,蟹螯尊上味初香。春深黃口傳窺樹,雨后青苔散點墻。更道小山宜助賞,呼兒舒簟醉巖芳。”風景雅致、風格各異的風景園林景觀是我國歷史悠久和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代表。

            2中國風景園林景觀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中國風景園林景觀反映出了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其中有四個相對嚴重的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中國風景園林景觀原本存在的意義。1)目前的風景園林景觀的設計中借生態之名,行反生態之實。人們對生態理念的認識有一定的誤區,將生態認作園林綠化或者營造濕地,將園林風景或者小區的公共區域建成綠化區域,種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誤認為這就是保護生態的表現。而設計師卻將生態掛在嘴邊,很難真正體現生態原則的作品,違背生態原則的反生態設計案例比比皆是。例如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在庭院中多建石子路,使得其泥土氣息漸漸消失,而石子充斥著陰氣,會使陽氣受損。2)風景園林景觀原能為使人消除疲勞,讓人放松,但人們卻借自然之名,行反自然之實。人們在設計風景園林景觀時,一味的追求現代感與古代風格的結合,加上參照外國的景觀園林建設的設計,使得中國風景園林景觀變成了沒有獨特風格的代表。設計師對自然的認識不深刻,導致了目前的風景園林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構造,那種巧奪天工的美感也蕩然無存,隨之而來卻是大量的綠化和曲線構造。強行反自然的設計,久而久之將會給中國的風景園林帶來一定的挑戰。3)人們借景觀之名,卻人工景觀堆砌。在風景園林的設計時,因山水是人們喜歡的元素,莫名給風景園林加上假山和人工湖之類的設計構造,反映設計師設計景觀的深度和高度,這是荒謬的,因為景觀并非是園林綠化加上人工堆砌,如圖1所示。這樣設計出的風景園林華而不實,既昂貴又奇怪,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同時,也將我們原有的寶貴的自然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一時的新鮮會給人們帶來短暫的喜悅感,但面對非自然的景觀,已經失去了園林的真正意義。4)人們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將園林設計的匠氣十足。不只是園林景觀設計,在產品設計中,以人為本也是設計師進行設計的核心。但不同之處在景觀設計中,單單以人為本的設計會破壞生態,破壞自然,豪華奢侈和奇形怪狀的設計使得園林景觀面目全非,而自然的景觀卻更顯巧奪天工之美。如圖2和、3所示。

            3中國風景園林的發展方向

            雖然目前的中國風景園林景觀有很多癥結,但既不能依賴抄襲國外設計園林風景的大師的設計理念,同時要保留中國傳統風格的園林景觀特色,應深入研究西方的風景園林景觀和中國傳統的園林景觀中所具有的共性和不同點,找到設計的本質特征,將中西方結合,既有國際風格又包含中國本土化的設計。下文列舉了案例,希望能夠為中國風景園林未來發展的方向提供一些參考價值。1)返樸歸真,回歸自然。“人與天調,天人共榮”是中華民族追逐的目標,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是設計中國風景園林景觀的核心點,因為一切生命都是從自然而生。堯舜時期有言:“天地之大德在于生”,現在的北京紫禁城的北護城河的西南仍然有木牌坊,上面寫有“大德曰生”四個字[3]。這足以見得,回歸自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中國的生態文明源遠流長,而人們正是從中國久遠的歷史長河中吸取經驗,不斷加強對生態保護的認識。以農業為立國之本的古代,人們會期待風調雨順,期待與大自然建立起和諧的關系。在西游記的片段里時常會出現有求雨的情況,這也代表了人們順應自然,崇尚自然的意識觀念。人們也是從這樣的實踐中找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核心,了解了與自然相處的模式,打開了設計風景園林的新方法,自然能夠為風景園林設計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中國風景園林的設計追求的是與自然文化和諧共存,返樸歸真,回歸自然。自然文化是中國風景園林設計的核心與精華,雖然建造風景園林需要動用人類的思維,但要以自然景物為主體,如圖4所示。強調人類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和藝術再現,表達人類對自然的尊重和喜愛,這樣的生存環境能夠映射出我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的那句話:“人離開了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發展規律,并能夠貼合中國將要建造山水城市的構想,預示著21世紀的新園林景觀發展方向。2)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著名的山水自然審美觀點。孔子注意到自然山水與道德、與人性間的契合,將這樣的審美更高的層次采取這樣的對比方式進行描述。這樣的參照是以自然美為人格美的象征,能夠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這樣的對比對中國風景園林景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中國的風景園林從名字上就可以顯現出巧于因借的思想,例如古代帝王宮苑存有的山,不管是天然產物或是人工雕琢,多將名字命名為萬壽山或萬歲山;元代北京北海的瓊華島又名萬歲山;明代北京紫禁城內的屏雇也稱為萬壽山或萬歲山。這些名字的由來是根據孔子的這句話而來,封建帝王將自己看為最高的仁者,作為君主要和山一樣沉靜,但其他人的庭院內不可命名其山為萬歲山或是萬壽山,這也能明顯的看出來,我國的風景園林景觀其中包含的另一種思想。景觀的好壞,不能單從其包含的豐富程度來定,要和其地域相關,適宜的即為最佳。山水可以用來比德,植物也是一樣,園林景觀或者庭院里的植物也能夠反映出其主人或者設計師的品質,代表了造物者更高的層次。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鶯飛決天,魚躍于淵,言其上下察也”。每一種植物,都代表不同的含義,例如竹子和松柏,都表達出了剛正不阿,堅韌頑強的品德,因此常常有古人以松柏比之其身。園林景觀多處可見這樣具有深意的植物。中國的風景園林的名稱多有考究,這也是未來發展的特色之一。3)因地制宜,舒適宜人。風景園林的設計關鍵還在于能夠靈活運用地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資源,重新打造出地域的自然景觀類型和當地的文化特色,和西方的風景園林一樣,中國的園林景觀也是再現本土的自然景觀特色的范例。因為對當地的地域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研究,所以,更便于設計師合理利用大自然的資源找到靈感,因地制宜的營造出符合當地氛圍的景觀類型,這樣的設計關鍵在于繼承了因地制宜的思想,而非風景園林的形式本身。中國的園林多以山水為依托,通過借景、隱喻等手法將園林景物與周邊景觀無縫連接。這樣既起到擴大空間效果的作用,又能夠使園林景觀的不同景物相互滲透、呼應,使得其整體渾然天成。在蘇州園林的園林景觀中及其完美的展現了自然與人工的結合,拙政園的山水看起來自然而和諧,草屋和庭院的設計毫無違和感,更能將人身臨其境的帶入進曹雪芹先生的故居,每一處都蘊含著我國古代歷史人物中的故事,讓人更進一步的了解曹先生的生活和創作時的靈感來源。拙政園中的山水景色使人心曠神怡而不自知,美到無可挑剔,這樣的設計使得中國風景園林景觀與地域文化以及古人的故事整體不謀而合。4)樹立風格,以人為本。在風景園林景觀設計中,人們已經不斷的想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但并未將其完全應用到風景園林的景觀之中。園林景觀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有機結合,要樹立其風格。首先應了解所在園林警棍的歷史和現況,掌握其重點突出的景物,從歷史中找答案,尤其是傳統的文化和歷史的遺跡等。因為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資料。隨后要通過當地的風俗民情來進行考量,民風和民俗的習慣會使得當地的風景園林有獨有的特點,這種特別之處會給設計者帶來不一樣的靈感和創作源泉。把握了這一點,可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體現出風景的特點的同時有能夠滿足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園林景觀的設計最終目的是為人類所服務,園林景觀能讓人們發揮個性、滿足人們找到生活的樂趣和特別,能夠擁有獨特的感受。而園林景觀不能滿足人們的這些感受,不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不能讓人們參與其中,只能夠觀賞的園林并非真正的園林。它是人們生活環境中不能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的設計離不開人性化。風景園林景觀的另一個重要的設計點是將自然與人們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人們本身來自于大自然,只是人們漸漸投入工作時間太久,會將大自然多多少少的忽略,人們更需要大自然來放松心情、緩解疲勞的。因此戶外園林景觀是有人們參與其中的園林設計,這種有參與性的景觀能夠讓周邊環境和人們的居住最大限度的融合在一起。

            4結束語

            中國風景園林是代表了我國的生活面貌和生活環境,園林景觀的設計更是能夠反映出我國的傳統園林文化和藝術文化,從側面表現了我國的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結合而產生的新園林景觀。中國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卓越的園林文化遺產是園林設計師的寶貴財富[5],更是為設計師帶來了足夠的靈感,回顧歷史,古代的園林文化能夠以啟迪。這其中蘊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現地域景觀的特點,是值得仔細推敲,認真研究和借鑒的方法。本文分析了中國風景園林景觀的幾個問題,針對現在風景園林景觀的設計大多借生態之名,行反生態之實;借自然之名,行反自然之實;借景觀之名,卻人工景觀堆砌的現狀進行了研究,找到屬于中國獨有的風景園林景觀的特色的設計風格。通過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因地制宜,舒適宜人;樹立風格,以人為本四個方面進行了單獨的分析和介紹,結合中國古代的風景園林景觀和西方景觀的精髓,重新打造出適應現代人們需要的景觀文化。

            參考文獻:

            [1]江貴寬.園林景觀與中國風景園林的發展方向研究[J].現代園藝,2012(10):106.

            [2]薛曉飛.論中國風景園林設計“借景”理法[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6.

            [3]孟兆禎.風景園林夢中尋——傳統園林因融入中國夢而更加輝煌[J].北京園林,2014(5):8-15.

            [4]張海光.淺談我國風景園林的發展前景[J].民營科技,2012(3):130.

            作者:郭苗彧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 
       
       
      [ 論文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論文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