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園——個園
個園是揚州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鹽商園林,南臨東關街,是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的基礎上擴建而成。
全園占地30余畝,整體布局采用古典園林前宅后園的傳統(tǒng)形式,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和蘇州拙政園并稱為中國四大名園。
個園的營造離不開一位傳奇人物,即個園園主、兩淮鹽商商總黃至筠。
黃至筠祖籍浙江杭州,他憑著卓著的經商才能,積聚起萬貫家財,被嘉慶皇帝欽賜“鹽運使司鹽運使”,曾兩次進京為皇帝祝壽,入圓明園聽戲。
可以說,黃至筠與晚清著名徽商胡雪巖一樣同為“紅頂商人”,都是欽賜正二品頂戴。
園主人在位40余年,建造個園就花了20年時間,耗銀600萬兩,相當于江蘇省一年的賦稅。
“個園”得名緣于園主人生性好竹子;而竹葉三片形似中國漢字“個”字;中國漢字“竹”字一半亦為“個”。
清代大才子袁枚就有“月映竹成千個字”的詩句,這一奇思妙想,可以看成是“個園”名稱的形象化圖解。
個園的疊石采用了分峰用石的手法,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春、夏、秋、冬”四景。
“春山”由早春修竹繁茂,石筍參差,恰似“雨后春筍”破土而出的“雨后春筍圖”和晚春一派熱鬧的生肖假山石即“百獸鬧春圖”構成。
“春”去“夏”來,繞過“宜雨軒”,眼前豁然開朗。在濃陰環(huán)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現(xiàn)在面前,這就是“夏山”。
過石橋,進石洞,只覺得藕荷飄香,蒼翠生涼,夏天的氣息迎面而來。
轉過“鶴亭”,是座“一”字形長樓,循樓而去,“秋從夏雨聲中入”,長廊盡繃便是“秋山”。
“秋山”構思大膽,用石潑辣。等到晴天薄暮時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紅如染,“秋高氣爽”的詩情畫意頓時溢出。
步下秋山,過“透風漏月廳”迎面是一組由白色石英石堆疊而成的“冬景”。
“冬山”用產自安徽的宣石堆疊而成,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背著太陽的時候皚皚露白,就像冬天殘雪未消,山脈、山頂更是“終年積雪”。
冬景雖給人以積雪未消的凜冽之感,但西墻卻開了兩個圓形的漏窗,窗的另一側便是春景,只見枝枝翠竹過墻來,又給人們“嚴冬過盡綻春蕾”的深遠意境。
至此,冬、春兩景既截然分隔又巧妙連續(xù),冬去春來,四季循環(huán),讓整個四季之景形成一個整體,成為園中最為奇妙的一處景觀。
有人說:后來的揚州,也許不能說衰落。因為這些園林的存在,仿佛凝固了時間,記錄了繁華。感覺這個城市,百年來都沒變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