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前的7月10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正式公布,通州將加快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7月14日,北京市規劃委明確表示,將有序推動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
行政副中心的定位對通州無疑是歷史性機遇。不僅是北京,目前,我國特大城市普遍存在主城區人口壓力偏大,功能過度集中,已超出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等問題。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應運而生。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為引導人口和產業由特大城市主城區向副中心疏散轉移,急需尋求和樹立一個成功的國家特大城市副中心建設示范區,以引導全國特大城市副中心的高效優質發展。“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在全國重大戰略的實施推進過程中應該承擔示范引領作用。”
不再當“睡城”
促進產城融合和職住均衡
一走出北京地鐵6號線的終點站潞城站,荒涼的氣息便撲面而來:工地上巨大的土堆和成片的麥田,感覺就是到了農村;只有眼前的這座嶄新的地鐵站,和地鐵站旁停滿小汽車的停車場,能夠顯露出一絲城市的味道。
乘坐地鐵的人流不少,因為這里距離河北燕郊只相隔一條潮白河,每天都有很多人從燕郊拼車來到這里,再換乘地鐵去北京市區上班。
在出口處,聚集著一些售樓人員,一見到行人就拿出手中小廣告硬往手里塞。他們清楚地知道,趁著北京市政府即將搬遷的熱乎勁,要抓住機遇趕快賣房。“某樓盤一夜之間每平米漲了5000元”、“兩個月的時間均價漲了4000元”……類似的傳言在這里口耳相傳。
其實在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塵埃落定之前,通州“睡城”早已名聲在外。每天清晨,數以萬計的上班族們擁向通州的地鐵站和公交車站,擠上開往北京城區的班車;晚上,這些人再坐上通往通州的公交車擠回來。
劉燕就是擠公交大軍中的一員。她家住通州北苑,工作單位在北京城的核心地帶前門附近,每天從家趕到單位,最少也要花上一小時。“早晨出不來,晚上回不去。”這是包括劉燕在內幾乎所有在通州居住的上班族的共同感受。
多年以來,通州區除了房地產以外,并沒有形成自己的支柱產業,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極為有限。因此,通州給人的整體印象,就是滿街的房地產中介,“有城無業”是業內人士對通州的共同認知。
“通州區主要承擔著以居住功能為核心、以生活型服務業為主體的城市功能,已經表現出明顯的‘臥城化’跡象。”李國平的評價切中要害。
不過,這種情況將隨著通州行政副中心的建設發生改變。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日前表示,未來將通過中心城存量功能的疏解,促進通州的產城融合和職住均衡。通過建設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宜居宜業的通州,讓就業、居住和生活都在通州。
按照北京市的規劃,通州既要承接北京市公共行政功能疏解,又要建立功能完備、品質優良的公共服務體系和宜居宜業環境,這個行政副中心將怎么建?未來依托什么產業發展?
“依托具有較強吸引力的行政機關單位,大力發展為公共行政配套的服務功能,如金融、咨詢、辦公、法律等現代服務業。同時針對遷入的大量行政工作人員和高級人才,建設高檔次的購物、休閑、康體、娛樂等設施,配套優質公共服務設施,使通州成為宜居宜業的行政副中心。”李國平說。
目前,通州人口已經超過130萬,大量人口轉移至此,是否會成為另一個擁堵的區域?李國平認為,通州距離北京主城區太近,不能無限擴大,要避免之前攤大餅的城市發展方式,否則大量人口聚集,還是不能起到疏解分擔功能,區域內的發展壓力并不能得到緩解。
“要避免‘臥城化’發展,就需要積極推動和實現產城平衡。”李國平認為,要提升居民本地就業比例,吸引外遷就業人口在通州居住,以實現產城平衡為目標,減少與中心城區的人口潮汐式流動,在疏解中心城區城市功能的同時,有效、有序地分擔其人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