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征信體系 » 正文

      “誠信建設萬里行”鄭州站啟動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發展論壇舉辦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8-12-24  來源:新華社  
            近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發展論壇在鄭州會展中心舉辦,該論壇作為2018中國(鄭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暨產業發展高峰論壇的分論壇,以“數字時代的信用體系進化”為主題。同時,“誠信建設萬里行(鄭州站)”活動在論壇啟動。

            河南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文生、國家發改委財金司郭文波、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史占勇等出席會議并致辭,與會信用領域專家發表了主旨演講。

            劉文生在致辭中指出,河南省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網站體系已基本形成,目前已歸集各類信用數據近30億條,“雙公示”和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轉換工作位居全國前列。

            史占勇指出,鄭州市自創建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以來,積極健全聯合獎懲機制、推進信用便民惠企、發展信用產業,夯實了信用體系建設根基,鄭州市2017年、2018年在中國城市信用建設高峰論壇連續獲得“全國城市信用工作創新獎”和“守信激勵創新獎”。

            論壇上,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處長汪育明發表了題為《智慧城市與智慧信用》的演講。汪育明說,智慧城市呼喚智慧信用,智慧城市必然提出智慧信用需求,同時為智慧信用建設提供了現實場景,智慧城市設計及建設應嵌入智慧信用因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信用管理學科帶頭人吳晶妹就大數據下的信用資產價值實現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她建議,在信用價值實現上,市場應該起到決定性作用;金融征信體系應當堅持共享和開放;公共信用信息體系應當突出公共性應用;市場信用體系應當突出放開交易與服務市場;要切實鼓勵服務機構與社會組織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政治和法律部民商經濟法室主任王偉教授發表了題為《信用立法的邏輯、理念與進路》的演講,分析了我國當前信用立法的重點和難點。王偉認為,信用建設所需的外部法治環境已基本形成,專門信用法缺失嚴重制約著信用建設實踐。

            中國經濟信息社董事、副總裁匡樂成以《信用建設是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為題發表演講。匡樂成指出,黨中央、國務院為各部門各地區推動信用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機遇,信用建設是優化城市治理模式、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新華信用”依托新華社的優勢,對城市信用建設能夠發揮獨特的作用。

            此外,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主任殷小軍介紹了“信用+”等在南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及南京建設社會信用體系的經驗;福建榕基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信用行業技術總監肖中東以“互聯網+”“微服務”“大數據”為關鍵詞,介紹了新技術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的作用。論壇由鄭州市政府主辦,新華信用和榕基軟件承辦。來自全國和河南省各地社會信用建設負責人、專家學者近400人參加了論壇。 
       
       
      [ 誠信體系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誠信體系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