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專家團隊 » 正文

      吳良鏞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2-04  
      吳良鏞:“四網融合”建設城鄉空間
       
      個人簡介:
             吳良鏞,城市規劃及建筑學家,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江蘇南京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學與城市規劃專家。1922年生于江蘇南京。1944年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畢業,獲工學士學位。1946年開始協助梁思成創辦清華大學建筑系。長期致力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教學、科學研究與實踐工作。教學上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倡導建筑與城市規劃相結合。為北京、桂林、三亞、深圳等城市的規劃,特別是舊城區改造整治規劃設計工作做出重要貢獻。專著《廣義建筑學》對建筑學與社會學、經濟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進行了重要的理論探索。
       
      主要事跡:
      28c67c39-ca7b-407b-a8d8-29a97d028368
       
       
       
      吳良鏞
       
             我們從《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第一期報告開始討論京津唐發展的歷史過程,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夠對此復雜問題逐步深入。
       
             雙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戰略逐步實施
       
             自1999年正式提出“大北京”的概念以來,已經十多年過去了。回顧十多年來的研究,我有兩個方面的深切體會:一方面,關于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的思考與建議,得到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識,逐漸從學術共識轉化為社會共識與決策共識;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區發生了一些新變化,對城鄉空間發展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京津冀地區的城鄉空間發展規劃一期報告中,我們提出“規劃大北京地區,建設世界城市”的構想。建議面向“世界城市”的建設目標,在區域層次上綜合考慮大北京地區的功能調整,包括核心城市“有機疏散”與區域范圍的“重新集中”相結合,實施雙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戰略,特別是京津兩大樞紐進行分工與協作,實現區域交通運輸網從“單中心放射式”向“雙中心網絡式”的轉變。
       
             這些設想,在京津冀地區的規劃建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例如,國家和北京市“十二五”規劃中都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目標,以京津城際鐵路建成運營為標志的區域雙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戰略逐步實施。
       
             “一軸三帶”的空間發展格局
       
             在京津冀地區的城鄉空間發展規劃二期報告中,我們進一步明確提出“以首都地區的觀念,塑造合理的區域空間結構”,建設以京津兩大城市為核心的京津走廊為樞軸,以環渤海灣的“大濱海地區”為新興發展帶,以山前城鎮密集地區為傳統發展帶,以環京津燕山和太行山區為生態文化帶,共同構筑京津冀地區“一軸三帶”的空間發展格局。
       
             并且,以中小城市為核心,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扶持中小企業,形成“若干產業集群”,帶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變“發達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的狀況,促進首都地區的社會和諧。
       
             這些設想,在京津冀地區的規劃建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例如以首鋼搬遷、天津濱海新區建設為標志,沿海地區快速發展的態勢顯現;提出京津唐、京津保、京承張等地區的經濟、文化、生態的建設得到長足進展。
       
             新城建設甚囂塵上的背后
       
             在京津冀區域大發展的同時,研究報告中提出的一些問題也逐步暴露。最顯著的表現就是,隨著大規模新城建設的甚囂塵上以及房地產的畸形繁榮,特大城市地區人口過分集聚、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住房等生活成本迅速增高、經濟社會問題比較集中,等等。
       
             對于這些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地方政府懷有強烈的“土地財政”動機,即通過招商引資,擴大投資,促進新城新區開發,帶動土地升值,獲取高額土地出讓金,維持城市建設的資本循環。這實際上是一套“空間生產”的做法,在此過程中,追求的是價值交換和價值增值。
       
             第二,與空間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和規劃“被部門化”。行政部門在制定空間政策、法規和規劃的過程中,過于強調本部門的權力和利益,弱化相應的責任,甚至偏離國家整體的政策方針和公共利益。現在討論空間規劃的范圍越來越大,國土規劃、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混為一談。
       
             第三,城鄉建設中長期存在“重城輕鄉”的思想。為了發展城市而不惜犧牲農村,為了土地開發進行簡單粗暴的征地。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對鄉村發展嚴重忽視,“三農問題”日益嚴峻。
       
             第四,對城鎮化問題的復雜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長期以來,將復雜的城鄉建設與城鎮化當作簡單的經濟現象或物質建設工作。用一個簡單的目標來概括復雜的城鎮化進程,或聚焦于某個問題,或聚焦于某一方面,復雜問題被簡單化,造成顧此失彼,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被動局面。
       
             四網融合,建設宜居有序的城鄉空間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討論越來越激烈,范圍也越來越廣,但是如何遵循區域發展的客觀規律、制定相應政策,在頂層設計方面需要思考。建議在下列方面采取相應措施:
       
             第一,充分認識城鎮化的復雜性,采取“復雜問題有限求解”的方法。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化錯綜復雜問題為有限關鍵問題,尋找在相關系統的有限層次中求解的途徑。如果說,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五大系統還處在一個相對均衡、穩定的狀態,那么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如今,上述五個系統則已經出現了比重失衡且各自為政的局面,急需重視系統之間的交叉聯系,建立新的平衡。
       
             第二,建立“新型城鄉關系”,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別化的發展策略。對于特大城市地區,促進生產要素的靈活流動和重組,在區域尺度上對特大城市過分集中的功能進行有機疏解,同時提高中小城市和城鎮的人口吸納與服務功能,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大中小城市均衡分布、有序流動,形成一種城鄉協調的“城鄉統一體”;對于欠發達的農村地區,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有序推進農村地區的城鎮化進程,依據各地各具特色的自然資源、經濟基礎、文化特色等現實情況,積極進行城鎮發展、新農村建設的制度創新試點。
       
             第三,加強城鎮化人才培養和“智庫”建設,提高城鄉規劃的決策水平和技術支持。城鎮化是一項復雜性、專業性、連續性都很強的工作,有關的決策需要在了解歷史和熟悉現狀的基礎上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各城市有不同的特點與問題,不能照搬別人的成績,照貓畫虎。
       
             為此,除了繼續堅持與進一步加強市長、書記培訓工作外,迫切需要在市委市政府決策層中增加技術性參謀,較為長期地在宏觀上參與、把握城市的發展命脈,為城市政府決策提供建筑、規劃和工程等方面的專業咨詢,加強決策的科學性、繼承性,建議在少數城市工作中試行城市總建筑師、總規劃師、總工程師(“三總”)制度,對城市發展進行整體研究、決策和管理。
       
             第四,發展人居環境科學,建設美好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關系國計民生,人居建設的目的是創造有序空間與宜居環境。滿足人的需求,包括空間需求,人居建設應該成為五大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要積極發展人居環境科學,為解決當前復雜的城鎮化問題,提供發展目標的思想理念、組織研究的工作方法、解決問題的技術工具和戰略措施。
       
             在“大北京”一期報告中,我提出“科學共同體”,很多專家長期以來一直與我們一道關心和討論京津冀的區域發展問題。三期報告的主要精神是“四網融合,建設宜居有序的城鄉空間”,“創新區域協調機制”,建議京津冀兩市一省努力對城鎮網絡、交通網絡、生態網絡、文化網絡的布局、保護和發展進行區域協調。在這個基礎上,希望能夠對兩市一省總體規劃的結構和原則起到一些促進作用。
       
       
      [ 學習培訓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學習培訓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