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官員 » 正文

      別濤:搞生態文明不是一場“政治秀”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1-25  
      個人簡介: 別濤,漢族,1963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198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法學院,獲環境法學碩士學位,同年加入國家環境保
            個人簡介
            別濤,漢族,1963年4月出生于湖北省仙桃市。1988年畢業于武漢大學法學院,獲環境法學碩士學位,同年加入國家環境保護局法規司工作;1999年獲北京大學環境法學博士學位。現任職于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級巡視員;兼任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研究會理事、副秘書長。
       
            主要事跡
      4b78f047-78b7-4179-b157-12225a4ea333
       
            9月7日下午,作為嵩山論壇的分論壇之一,“生態文明建設論壇”拉開大幕。這是嵩山論壇首次專門設立“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出席論壇的學界和政府方面人士表示,要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一些基層官員對生態文明不甚了解
       
            在“生態文明建設論壇”上,環保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演講的題目是《強化生態法治培育生態意識》。在他看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重大發展戰略,對于其具體目標、實施方案、保障條件、監督考核機制等基本內容,基層的領導干部還不甚了解,甚至充滿迷惘,亟待通過頂層設計予以指導。因而,中央國家機構應當加快研究出臺相關指導性實施性文件。
       
           同時,他認為,體制機制亟待變革。過去30多年來的實踐,已經清晰地展示出GDP在地區之間競爭中的實際影響力及其在地方官員選拔任用過程中的作用。目前對于地方官員考核評估的體制,需要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調整完善。
       
            環保部門正面臨信任危機
       
            別濤認為,建設生態文明,需要“兩手抓”:一手硬,即強化生態法治;一手軟,即培育生態意識。他說,建設生態文明是政治任務,但不能僅僅作為政治任務,也不能用過于行政化的方式去推進。根本是要尊重民意,立足民生,把改善城鄉居民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生態環境、優先解決民眾身邊突出的污染和破壞問題作為其基本內容。
       
            “否則,解決不了影響和損害民眾生活質量的環境問題,各類‘示范’、‘試點’的口號再響亮,也只是部分地方領導的‘政治秀’,難以產生持久的吸引力和參與熱情。”別濤說。
       
            同時,他認為,環保部門不僅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危機的壓力,還面臨著社會“信任危機”。為數不少的民眾、媒體、社團、律師、學者對環保部門的工作效果、發布的信息,往往表現出很大的不信任。因此,環保部門亟須進一步加強環境宣傳,公開環境信息,培育公眾的生態意識。
       
           綠色官員升遷難
       
            GDP增速提0.3%,官員升職概率高于8%
       
            據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房地產研究院院長鄧永恒教授介紹了他們最近的一項研究,“我們搜集了中國283個中小城市的市長和市委書記10年的政績和升遷結果,分析結果顯示,中國的綠色官員升遷難。”
       
            根據這項研究,如果市委書記和市長任期內的GDP增速比上一任提高0.3%的話,升職概率將高于8%;如果任期內長期把錢花在民生和環保方面,那么他升官的概率是負值。鄧永恒建議,中國應該改變干部考核體制。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