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曹元,1955年3月出生,遼寧省法庫人,漢族,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2年1月參加工作。阜新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畢業,大學本科工學學士。2008年3月任遼寧省林業廳黨組書記、廳長。
主要事跡: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從十六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到十七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并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再到十八大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獨立成章,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這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進一步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真正做到了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彰顯了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共同創造中華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具有特殊而深遠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理念的升華;美麗中國是未來的目標;永續發展是莊嚴的承諾。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完全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全符合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根本利益,更是科學發展、綠色發展、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離不開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民不可能有豐富而高質量的物質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梢哉f,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這一切的基礎。
作為務林人,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最重要、最關鍵的是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上來,切實肩負起歷史的責任,履行好神圣的使命,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空前的力度、更加扎實的作風做好林業工作,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毫不動搖地加快美麗中國建設,為科學發展、永續發展提供生態基礎和保障。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就是要認真領會報告的深刻內涵,特別是要從根本上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科學性,努力從生態空間、資源節約、生態修復、制度建設等方面把握林業工作與生態環境的密切關系,把林業工作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之中,真正肩負起時代賦予林業的神圣使命,進一步把握方向,明確任務,開拓創新,再創佳績。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最短缺的不是資金、技術,而是生態產品。森林、濕地等生態產品已成為全社會的最大需求、最高渴望。近幾年,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建設,把林業生態建設作為遼寧振興的基礎、前提和保障,擺在突出位置,舉全省之力抓生態建設,提出了“大干四年、綠化遼寧”的奮斗目標,實施了遼西北邊界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濱海大道綠化工程、萬村萬樹綠化工程、全省1700萬畝大規模造林綠化工程、森林“七進”工程和森林城市創建工程。5年來,全社會已投入資金908億元,完成造林綠化作業面積3395萬畝,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分別增長4個百分點和6個百分點,森林生態服務功能價值達4000億元以上。
今后,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任務更艱巨,要求更迫切,前景也更美好。我們將把改善生態環境、構建青山綠水藍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發展思路,轉換體制機制,切實把擴大森林資源增量作為首要任務,把控制森林資源減量作為重要手段,把提升森林資源質量作為關鍵措施,力爭到2015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42%以上,林木綠化率達到48%以上,實現全省基本綠化美化,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社會增效,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奠定扎實基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遼寧省實現全面綠化,森林覆蓋率和林木綠化率穩定增長,實現城鄉綠化生態化、園林化、景觀化,林農人均純收入翻一番,創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新家園。
第一,堅持把生態工程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重要載體。生態文明是美麗中國的基礎,林業建設是生態文明的基礎,植樹造林是林業發展的基礎。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首先要樹立師法自然、貼近自然的理念,大力植樹造林,擴大森林資源增量,使荒山荒坡都披上綠裝,鄉鎮村屯綠樹成蔭,公路鐵路綠樹掩映,城鄉綠化美化,逐步讓廣大人民真切感受到林城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林路相依、林水相依、林田相依,真切地感受到身邊森林的存在,生活家園的美好。要在繼續抓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同時,突出抓好荒山造林、小開荒還林、坡耕地造林綠化、公益林與天然林保護、農村和城鎮綠化、通道綠化、封山禁牧、森林城市創建等重點工程,力爭5年內再完成人工造林975萬畝,封山育林800萬畝。
第二,堅持把青山工程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重要實踐。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既要善于添光彩,更要敢于治傷疤。由于過去對開礦采礦管理不嚴,導致原本蔥翠秀美的青山滿是累累傷疤,有的甚至變成了荒山禿嶺;鐵路、公路、城建破壞山體嚴重,大部分沒有得到有效恢復;“小開荒”不斷蠶食林地等,山體的大量破壞造成了水土流失、山體垮塌、巖石裸露,留下了自然災害頻發的隱患。為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生態問題,遼寧省率先啟動實施了青山工程,力爭用3年到5年時間,使全省現有4184座廢棄礦山全部恢復生態植被,4300多座生產礦山恢復植被30%以上,“小開荒”及25度坡以上的超坡地全部退耕還林,公路鐵路建設破壞的山體植被全部恢復,全省30%的荒山實施工程圍欄封育。為了保證工程的順利實施,省人大頒布了《遼寧省青山保護條例》,省政府出臺了《關于青山工程的實施意見》和《青山保護規劃》。工程實施以來,已初見成效。下一步,遼寧省將加大力度,努力把青山工程打造成順應民意、關注民生的民心工程,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戰略工程,保護青山、造福子孫的德政工程,讓遼寧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第三,堅持把深化改革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強大動力。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需要不斷創新機制,吸引社會各界參與。目前,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取得明顯成效,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眾造林、護林、育林、營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隨著改革的逐步深化,廣大林農“五難”問題凸顯出來。下一步,將著力加快完善“五個一”工程,破解這“五難”問題。即:建立一套制度,破解大發展難;形成一個網絡,破解搞經營難;培育一個體系,破解闖市場難;搭建一個平臺,破解群眾辦事難;編制一個方案,破解放活經營難。同時,加快建立“一個體系和四項制度”,即:進一步完善資金支撐、金融支持、林木采伐和資源流轉制度,加強合作經濟組織和林權服務管理中心建設,建立政策完善、服務健全、管理規范、經營科學的集體林業良性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及全社會參與發展林業的積極性,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第四,堅持把資源管護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重要條件。遼寧是“六山一水三分田”,林地占60%左右。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必須要管好用好林地等森林資源,有效控制森林資源減量。首先,要認真執行全省林地保護利用規劃,加強林地保護利用和管理,建立完善事前審批、事中監督和事后檢查制度,實行林地用途管制,確保到2020年遼寧林地保有量達到10650萬畝,林分蓄積量提高到每公頃66立方米以上。在控制林地減量的同時,還要嚴格采伐限額管理,嚴格生態公益林管理,嚴格封山禁牧等,堅決控制不合理的森林資源消耗。將強化生態公益林管理,引導市縣政府建立地方公益林投入機制,逐步建立起以國家公益林為主、地方公益林為輔的投入新體系。嚴格執行《遼寧省封山禁牧規定》,加強封山禁牧監管,加大工程封育力度,加快轉變養殖方式,確保封得住、不反彈,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植被和造林綠化成果。
第五,堅持把產業富民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美麗遼寧的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改善生態的同時,要緊緊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開展工作,不斷改善民生。要把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與改善生活條件、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質量相結合,以興林富民為目的,大力發展民生林業。要圍繞促進致富和惠及民生編制規劃、制定政策、科學引導、加強服務,圍繞林業服務民生開拓市場、開發產品、開辟空間。要建立和完善資金扶持政策,積極吸引信貸資金、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及外商資本投資林業產業。要集中扶持一批帶動力強、覆蓋面廣的龍頭骨干企業,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培育各種生產基地,帶動商品林和工業原料林培育、種苗花卉等八大主導產業發展。力爭通過5年努力,全省林業產值達2400億元以上,帶動新農戶100萬戶以上,農民涉林收入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