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蔡炳華,男,漢族,生于1958年9月,河北鹽山人,中共中央黨校世界經濟學碩士。1975年7月參加工作,198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雙鴨山市林業局團委書記、核查辦主任;合江林管局科長、辦公室副主任;佳木斯木材綜合加工廠廠長、黨委書記;省委政法委研究室主任;省委政法委委員、副秘書長;齊齊哈爾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市委副書記。2004年2月起任黑龍江省民政廳副廳長、黨組成員。2010年2月擬任省林業廳黨組書記,推薦為省林業廳廳長人選[1]。2010年4月任林業廳廳長。
主要事跡:

蔡炳華
“大小興安嶺林區作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林區,是緯度最高、國有林業規模最大、最集中、最著名的林區,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國家長遠木材經濟供給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小興安嶺在國家生態戰略全局中具有特殊的戰略地位。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所以說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視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問題。《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是我國第一部以增強東北地區生態系統功能為目標,統籌林區生態保護、經濟轉型、改革開放和民生改善的跨省區的專項規劃。這項規劃的出臺說明大小興安嶺的生態保護和經濟轉型已經被納入到國家層面,這一舉措意義深遠。”近日,黑龍江省林業廳廳長蔡炳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闡述。
蔡炳華說,大小興安嶺是新中國“因林而建、因林而興”典型的資源型地區,但長期的高強度開發,使其資源破壞嚴重,森林撫育失調,林區經濟發展滯后。為了有效解決當時大小興安嶺面臨的困境與問題,2004年,省委省政府就著手研究制定大小興安嶺主體功能區相關政策和措施,并積極爭取國家支持。2010年底,國家發改委和林業局出臺了《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規劃實施以來,各項政策、措施和目標正在努力推進中。一是積極落實國家規劃中制定的政策。規劃實施以來,我們在完善生態保護、支持林區經濟轉型等方面已比照落實了財政轉移支付、西部大開發及接續替代產業專項資金支持等政策,起到了拉動引領作用。二是不斷減少森林資源非經營性消耗。以煤代木、砂金禁采、殯葬改革、加大防火投入、打擊破壞森林和濕地的專項行動、大力實施燒柴改革、推廣生物質能源和電熱膜供暖、太陽能沼氣等工程,大大減少了對木材的消耗。三是加快自然保護區等生態功能區建設。大興安嶺地區2012年被國家批準為國家級低碳試點城市,相繼建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黑河市建成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15處;伊春市也已建成不同級別和類型的自然保護區21處。有數據顯示,到2012年底,大小興安嶺林區活立木蓄積量增加了8000多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72%,林區產業結構調整到36:27:37,非傳統木材生產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超過60%。
蔡炳華認為,組織實施好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就要緊密結合我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首先要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停止商業性采伐,對現有森林資源實行分類經營,強化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和人為破壞,加快后備森林資源培育。二是發展接續替代產業,推進林區產業轉型升級。要堅持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突出發展林下經濟、精深加工、綠色食品、特色旅游、生態礦業等林區產業,努力打造低碳、綠色、生態品牌,建立起林區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吸納林區人口轉移和勞動力就業。三是結合小城鎮建設,優化林區局、場和城鎮布局,加快林區城鎮化進程。逐步構建起特色鮮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林區城鎮體系。做大做強加格達奇、伊春、黑河等三個中心城市現代產業,引領林區經濟轉型;做特做優漠河、塔河、呼中、鐵力、嫩江、五大連池、北安等縣級小城市,以其資源稟賦和優良環境吸引林區產業和人口聚集;做活做實新林、孫吳、通河等中心鎮,為林場(所)撤并和妥善安置職工辟建文明家園。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林區生產生活條件。要加快林區交通設施建設,盡快形成林區與周邊地區、與中心城市以及俄、蒙貫通的較完善的公路、鐵路、支線機場等交通運輸網絡。推進林區電網改造。加快林區生活設施建設。五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諧文明的新林區。林區職工社會保障覆蓋率要達到100%,林區企業職工和居民都要納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體系,逐步建立起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六是大力推進林區改革和開放步伐,實現國有林區體制機制創新。
談及下一步工作,蔡炳華說,大小興安嶺林區既是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主體功能區,又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既是國家東北沿邊開發帶,又是我省“兩大平原”重要生態屏障。同時,大興安嶺又可以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相關政策。林業部門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緊緊抓住以實施“五大規劃”為全面深化林區改革的切入點,細化完善改革舉措,抓好體制機制創新,形成政策疊加效應,推動各項改革不斷深入。一是加大國家規劃政策落實的推進力度。盡管已落實了一些政策,但總體上感覺含金量遠遠不夠。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下一步要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經濟轉型、民生保障與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林區體制改革等方面政策的爭取和落實工作。二是切實抓好林區的經濟轉型,這也是實施規劃的核心。要把培育森林資源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并創新林區產業發展模式。應充分利用林區多樣性資源,重點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環保經濟,尤其應優先發展一批有優勢、易操作、見效快的勞動密集型項目,讓林區職工在短期內嘗到甜頭,得到實惠,以充分調動起全社會投身林業產業發展的巨大潛力。三是加快后備森林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依托優勢資源,結合小城鎮建設,實施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加大生態保護和生態修復及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力度,搞好生態移民。加快進行中幼林撫育、珍貴樹種基地和大徑級材基地建設,提高林分質量,確保國家戰略資源儲備。四是積極化解實施規劃木材減產帶來的負面影響。隨著國家木材采伐量調減和停止商業性采伐政策的出臺,要切實解決好富余轉產人員,確保收入不減,生活質量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