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陳克林,濕地國際中國辦事處主任,濕地公園建設理念的發起者,濕地公約的提出者,他想通過自身努力建造國內首個樣板濕地公園,目前仍在努力中。
主要事跡:

5月7日下午,陳克林剛剛結束考察回到北京辦公室,便通過電話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認為濕地在保證生態特征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使用和發揮經濟效益。
城市周邊濕地保護阻力很大
南都:1996年,你首次提出了建設濕地公園,當時是基于一個什么樣的想法?
陳克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濕地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概念,甚至一些從事濱海、湖泊等生態研究的專家,也沒有將之當作濕地生態系統看待。
那個時候我主要從事自然保護工作,保護對象是野生動植物。到了90年代初期,為了更好地保護鳥類,我們國家準備加入“濕地公約”,當時濕地公約還叫‘拉姆薩爾公約’,因為是以簽約地伊朗拉姆薩爾命名的。
當時還沒有濕地公園的概念,很多地方為了保護濕地,主要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形式,屬于機械式保護,會限制當地的發展。此外,如果只建立保護區,這條路越走越狹隘,我就提出建立濕地公園的設想,因為它除了能夠保護外,也能發揮經濟效益。
南都:你提出后起初有人反對嗎?現在情況是怎樣的?
陳克林:起初,沒有多少人認同,因保護理念不同,政府工作人員和老百姓都不支持,尤其是城市周邊,濕地保護阻力很大。南京秦淮河濕地公園籌備了一年半失敗了,最后沒有獲得批準,就流產失敗了。
但到后來慢慢都接受了,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是經我建議后打造成濕地公園的,起初部分規劃專家希望濕地采取全封閉、全生態環境的保護模式,如同自然保護區一樣,但最后還是打造成濕地公園了,目前來看還是比較成功的。
目前,國內濕地公園已超過300余個,很多城市還在陸續打造濕地公園。
濕地保護民間參與度一直不夠
南都:國內很多濕地多采用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形式,而在其他國家可能更多是民間參與,你認為這兩種方式哪個更好?
陳克林:當然民間參與程度越高越好。在國內,濕地保護方面民間參與度一直不夠,大家都好像認為,保護濕地是政府的事情。
國外的濕地項目保護,社區參與度很高,一般都是由私人或企業出資,委托基金會或公益組織去經營管理。反正有意致力于濕地保護的企業和個人都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參與進去,只要有利于保護濕地就可。
南都:目前城市濕地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陳克林:濕地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卻不被人們所重視。像我們吃的大米、魚蝦蟹,全是濕地產品。早前,我們曾對385塊濕地做過調查,多數濕地都面臨非常大的危險。主要問題是什么?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必然要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說這是最大的問題。另外,沒有合理地利用濕地資源,導致其功能下降,效力丟失。本來濕地很多資源是再生的,你要是找到科學的依據,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把他利用好,他會源源不斷地提供你所需要的效益,所以濕地的服務價值也就最大地體現了。
對濕地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
南都:城市化節奏加快會不可避免地把很多濕地毀掉。在您看來,如何保護濕地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陳克林:其實,濕地最佳的保護方法就是合理利用,并非是死板地保護。首先,怎么樣的利用才是合理利用,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任何一種資源的合理利用都有它的標準,保護也不等于不動它。在我看來,對于濕地最好的保護就是合理利用,在確保濕地生態因子的特征沒有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都可以開展利用。當然這種利用不是掠奪式的開發,首要前提就是不能破壞它的生態特征。
南都:在濕地保護方面,國內外有沒有一些好的經驗和樣板?
陳克林:國內也有很多濕地做得比較好,如深圳紅樹林和香港米埔濕地,雖這些年因經濟發展面積減少了很多,但總體保護情況還算可以。江蘇太湖三山島濕地公園是目前國內比較不錯的,它的理念也比較先進,我認為是很多濕地公園可以學習的樣板。另外,杭州西溪濕地公園現在也還可以,從10年前的水鄉開發建設成濕地公園,到如今游人如潮,現在還修建了濕地博物館等設施,向外界展示了江南水鄉文化和濕地文化。據我了解,現在每年到杭州的游客超過2000萬,到西溪濕地參觀的游客超過400萬,說明還是比較成功的,至少讓游客了解了濕地的功能和意義。當然,國外的濕地做得更好,如倫敦濕地等。
南都:也有人說,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有些過度商業化,你怎么看?
陳克林:我不這樣認為。如何算過度?我認為只要不破壞濕地生態特征,最大發揮經濟效益沒有什么不可以。當然,杭州西溪濕地公園雖建立了博物館等設施,但其積淀還不夠,缺乏內涵,希望以后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