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政府官員 » 正文

      程紅: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三點初步認識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5-12-02  
      個人簡介: 程紅,國家林業局宣傳辦公室主任。 主要事跡: 國家林業局宣傳辦公室主任 程紅 認識之一:為什么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
            個人簡介
            程紅,國家林業局宣傳辦公室主任。
       
            主要事跡
      b1606251-8f5c-4558-8258-502341a0bc91
            國家林業局宣傳辦公室主任 程紅
       
            認識之一:為什么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突出的戰略地位進行部署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突出的戰略地位,獨立成篇并作出全面部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成為黨和國家的行動綱領和奮斗目標,這是黨的十八大一個亮點和重要精神。如何理解黨的這一戰略意圖?我認為,應該從兩個歷史進程中去尋找答案。
       
            首先,要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去尋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經濟發展進一步加快,GDP從2000年的近10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7萬多億元,年均增長10.21%,使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邁上了新臺階。2011年,經濟總量已經躍升到世界的第2位,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對此,我們感到十分的驕傲和自豪,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財富的積累還沒有擺脫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的傳統模式。
       
            在消耗能源資源方面。比如2006年,我國GDP為2.7萬億美元,占世界GDP總量的5.5%,但能源消耗卻占到世界的15%,鋼材消耗占世界的30%,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4%。與此同時,我國的資源嚴重不足,人均45種主要礦產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資源、草地面積約為1/3,人均淡水資源、森林面積不足1/4,人均石油占有量僅為1/10。這些都說明,中國必須擺脫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才能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
       
            在破壞生態環境方面。拿林業來說,情況也十分嚴峻。比如,2010年我國共消費木材4.32億立方米,其中國內提供2.49億立方米。根據科學測算,按照森林可持續經營和利用,我國木材產量在2億立方米左右。由此可見,我國木材生產是在“寅吃卯糧”。又如,我國2003年-2008年的5年中,林地年均流失量達到2500萬畝,相當于我國同期每年造林總面積的近1/3。再比如,由于生態十分脆弱,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近50年平均每年旱災6次-8次、洪災約50次,并且危害越來越大。
       
            其次,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展中去尋找。人類文明發展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3個階段,目前正在邁向生態文明的新時代。工業文明既創造了巨量的物質財富、制度文明以及科技文化成果,也帶來了資源枯竭、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的日趨嚴峻,使得資源緊缺和生態承載力不足成為制約人類發展的兩個“瓶頸”。上個世紀以來,隨著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對工業文明的弊端和缺陷進行不斷反思,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徑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比如,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雷切爾·卡遜在她撰寫的《寂靜的春天》中指出,人類一方面在創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毀滅自己的文明,生態環境問題如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這本書的出版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震動,促進了全球生態環保意識的覺醒。又比如,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 2002年8月聯合國在約翰內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都是人類探索新的發展之路的里程碑。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如此之高的地位來強調和部署,就是我們黨科學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順應和引領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重大抉擇,充分體現出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世界視野。
       
            認識之二:怎樣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目前,對于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還沒有統一的說法,但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共識,主要是:生態文明要以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發展為核心,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化為手段,以人的思維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為精神動力,其內容主要是由物質性、精神性和制度性的內容組成。
       
            關于物質性內容,主要包括生產生活方式的生態化改造及其成果,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通過深入學習黨的十八精神,我認為生態文明的物質性內容又具體包括良好的生態環境、充足的生態產品,以及發達的綠色經濟、充裕的物質財富等。構建生態文明的物質性內容,林業大有作為。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力植樹造林、加強生態建設,實現國家生態良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力發展森林資源和保護好生物多樣性,持續提供充足的生態產品,滿足社會和人們的生態需求;再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力發展林業產業,全面增加林產品、生物質資源和能源等可再生產品的供給,促進綠色經濟的發展。
       
       
            關于精神性內容,主要包括與生態文明要求相適應的精神和文化成果,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這里最重要的是要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內化到每一個人的血液中,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構建生態文明的精神性內容,林業具有獨特作用。森林是人類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源泉。一方面,森林是人類的搖籃,對人類來說,森林就是一部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教科書,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另一方面,森林以其獨特的形態美、色調美以及生機美、和諧美等,對人們的審美情趣和道德情操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了許多情操哲理,這些都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內涵完全一致,是生態文化的重要內容。
       
            關于制度性內容,主要包括有效調控和規范人與自然、人與人關系的制度成果,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這方面最重要的是構建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的法制體系,特別要突出強制性的生態技術、生態標準、生態法規的地位和作用,以此規范社會各個成員的行為。構建生態文明的制度性內容,林業進行了有益實踐。比如,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防沙治沙法以及全民義務植樹條例、森林防火條例等,都是從法制上規范人與自然的關系。又比如,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的方針,森林生態補償制度,林業生態建設的補助政策等,都是從機制上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發展。
       
            認識之三:如何推進美麗中國這一愿景的實現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詩化般的藍圖,透露出來的是民生溫度和民意期許,引起了全社會的極大關注,我們務林人更是無比的振奮。我認為,美麗是內涵美和外形美的統一。建設美麗中國,就要讓人們在享有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通過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實現中華疆域山川秀美,讓我們的家園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新鮮,這些都是林業的職責和任務。因此,林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核心元素和關鍵所在。
       
            建設美麗中國,描繪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目標,體現了我們黨執政為民的理念,順應了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長期以來,我們黨在領導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不斷解決了人民群眾的溫飽、富裕、健康和文化需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就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綠色需求、生態需求,就是要還大地以綠水青山,還老百姓以綠色家園,使我們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更加美好。
       
            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把加快林業發展和加強生態建設作為根本舉措,把發展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作為林業工作的總攻方向,實現因林而綠、因林而美、因林而富。一方面,要下大力氣解決“綠起來”的問題,更加依靠社會力量,加快植樹造林和荒漠化治理步伐,加強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讓中華大地盡快綠起來。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解決“美起來”的問題,更加尊重自然規律,著力提升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和景觀效果,充分展現出它們的自然之美,讓祖國山川盡快美起來。再一方面,要下大力氣解決“富起來”的問題,更加注重科技興林,不斷提高林地生產力和林業經濟效益,真正實現老百姓依山脫貧、靠林致富的愿望,讓人民群眾盡快富起來。
       
       
      [ 園林人物搜索 ]  [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 返回頂部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園林人物
      點擊排行